当事人提出和检察机关抗诉而再审。 取消法院主动发动再审的理由是:首先,法院主动再审不符合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原审法院裁判生效后,当事人未申请再审,说明双方 事实的主要证据是否充分,涉及到证明中的许多复杂的问题,如对证明标准的理解和选择,对证据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等。当事人和法院对这些问题完全可能产生不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6.html -
了解详情
出售的,拍卖标的属于其依法可以处分的财产权利,不同的是买受人的权利可能受到限制。股东对转让的股权保留优先购买权,不能理解为股权不能转让,包括以 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公司法系强行法,有关股权转让条件的规定,关系到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实现,属于当事人不得变更的强制性规范。若公司章程与公司法的规定不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828.html -
了解详情
有学校、有学生、有校园,就会有学生校园伤害,由于现行法规对校园伤害没有专门的权威立法,人们便依据各自的理解在发生学生校园伤害后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 处理办法》正式实施。在《办法》有关条文中明确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办法》把学生校园事故的民事责任主体分为三类,即学校、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614.html -
了解详情
信访之间,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就成为衔接两者的一个重要机制。事实上,目前的民事审判实务中早已不是法院违反不告不理原则为了纠错主动查案,频繁依职权启动再审的 不过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将再审阶段当事人的撤诉或类似撤诉的行为理解为对原审诉讼请求的处分,按撤回原审请求结案的做法[15]。在理论或制度逻辑上看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12.html -
了解详情
债务人能隐匿、转移或者处分其财产,或者单方面擅自改变双方当事人有争议的请求标的之状态,致使债权人日后取得终局判决也无法实现其权利,民事诉讼特设财产保全程序。 的不完善性并不能否定理论探究的必要性。相反,通过对法律现象的理论剖析,形成清晰的概念,严谨的体系结构以及大致一致的理解,有助减轻法律问题在思考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303.html -
了解详情
权应无疑问。德国人对于所有权私法功能的理解,一般是从《德国民法典》第903条引申出来的,该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可以随意处分其物,并排除他人的干涉, 性经济组织并对社员实行非盈利原则的各种合作社,正是这样的中间状态的法人。正在起草中的中国民法典,虽然采取民商合一模式,但只是将民事生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47.html -
了解详情
会达到预期目标,颇值怀疑。 (三)《物权法》第202条行使抵押权的理解 《物权法》第202条所规定的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方式是否有所限制?是向法院提起诉讼或 的效力仍存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司法解释第12条第1款的规定系对物权法定原则的具体化,与物权法不相抵触,在物权法生效后仍得继续适用,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309.html -
了解详情
会达到预期目标,颇值怀疑。 (三)《物权法》第202条行使抵押权的理解 《物权法》第202条所规定的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方式是否有所限制?是向法院提起诉讼或 的效力仍存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司法解释第12条第1款的规定系对物权法定原则的具体化,与物权法不相抵触,在物权法生效后仍得继续适用,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970.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法律效果,例如欺诈行为属于非法行为,但是它可能产生合同被撤销等法律效果。如果从广义上理解非法,则意思表示不真实、无权处分、无权代理等效力待定的行为 行为的解释不一定强调意思的真实。法律行为的解释要客观化,有关法律行为的解释规则更加宽泛,例如诚信原则的采用,使得法律行为的解释更加客观化。可见法律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616.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与民法不同,所以各自对所有权基本特征的理解及其设定的相关规则也有差异。如行政法上的所有权就可以对公用物和共用物作出规定,也可以对国家 的区域。当国家从事经营活动时,它与一般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不仅共同遵守私法原则及有关规定,而且同样要服从公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出资兴办和控股、参股企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5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