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程序更容易整合当事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使当事人彻底摒弃前嫌,重新勾画未来良好合作关系等等。这些蕴涵于调解制度中的诸多优势,具有内在性和普适性,也是其 的空间。因此毫无疑问,为什么我们在两大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法中都见不到我国法意义上的调解制度。但是,法制型的调解在理论范式上仍具有独立性。按照法制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107.html -
了解详情
大量案件置于被告法院地,原告不得不考虑这些地缘性因素对其诉讼成败所带来的不确定的风险。司法实践中的管辖大战也集中反映了原告在管辖利益上所作的 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而是将法院审判权的行使作为改革的中心。 对比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与1991年《民事诉讼法》,当事人中心主义被初步认识和有限实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551.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障碍。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职权主义色彩强烈,当事人适格为诉讼成立的必要要件,当事人的起诉行为受到法院严格的司法限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合法性,而且一些社会公共团体也被赋予帮助特定社会成员寻求诉讼保护的权利[18]. (二)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构和社会公益代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552.html -
了解详情
的初步确立。1991年,国家在总结民事诉讼法试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了民事诉讼法,并颁布了新的民事诉讼法,强化了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弱化了法官收集调查证据的 某项证据材料可以提交法庭进行法庭调查所应当具备的资格,因此又称“证据资格”、“证据的适格性”。证明能力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概念,在英美法系国家,与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24.html -
了解详情
模式的构建严格来说,应当从1982年第一部《民事诉讼法》(试行)的颁布开始,在该法第56条中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同时还规定了“ 诉讼权利的一种。既然法律确认了适格的主体可以就某项有争议的权利或义务提出自己的主张的权利,那么就不可能否认当事人也有向法庭提供用于证明自己主张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3.html -
了解详情
前临时措施。这一方面明确了当事人提出行为保全的申请时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确认我国法院不能依职权采取行为保全的事实(这也是同民事诉讼法有关诉前财产保全的规定 受理申请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申请材料作出程序性、实体性的审查:申请的主体是否适格?申请的时间是否适当?申请基本材料是否齐备?申请人是否提供了有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61.html -
了解详情
法庭作证的人,不能以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作为确定证人适格性的标准。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与待证事实相适应, 成熟和配套,某些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够协调,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例如有的基层法官提出,对于贫困而且没有文化的当事人,仅仅因为他们未能在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03.html -
了解详情
结构、功能主义出发,中国法院在社会控制和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与具体当事人组成的三角结构中,法院的主要职能是解决纠纷;在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 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证明责任制度、举证时限制度、证据交换制度、证据评价中的自由心证制度。这些制度不仅现行《民事诉讼法》未做规定,而且当时参与法律制定的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76.html -
了解详情
的《民事证据法》感到很疑惑,认为没有必要制定独立的、单行的《民事证据法》。那么,为什么大陆法系国家没有将民事证据制度部分从民事诉讼法中剥离出来呢?他们的基本理由 的,例如,在私法领域就坚持私权自治、私权自由处分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就是当事人自治原则、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相应地,在证据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27.html -
了解详情
了必要的空间。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以证据的表现形式作为分类的基本标准,将证据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 优先职责。鉴定结论系向法院提出,而不是向当事人提出;2.规定法院拥有主导鉴定之权力;3.限定鉴定人的适格性。鉴定人必须具备提供鉴定之资格,并且只能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