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申诉案件的来源之一。 人民检察院本身的职能特性与人民法院有别,在民事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监督的对象是法院的生效裁判。 抗诉启动再审的案件设置一些人为障碍等等,大大挤压了作为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民事检察职能的适用空间,使得通过检察院、法院两个机关监督制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79.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执行程序中止。此种抗诉权实质上是赋予了检察机关中止民事判决效力和再一次启动诉讼程序的权力,而且该种权力不受制约,很有可能出现权力的滥用,其 对现行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进行诉权化改造。所谓诉权化改造,实际上是要求立法在设计程序以及在具体操作的制度安排上,应当考虑参照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模式进行构建,并保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922.html -
了解详情
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 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2、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及合议庭组成人员。我国现行民 诉法第114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决定受理的 而制定的,具有条款多、规定细、内容新的特点。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存在的弊端。 1、庭审法官负责准备工作,审前准备行为与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7.html -
了解详情
。 (3)发出纠错性检察建议。针对庭审中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错误使用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情形,不依法送达导致当事人权利受损的案件,检察 不服的,可以提请上诉。 [14]本部分所谈监督范围不包括对生效裁判通过民事抗诉方式进行检察监督的内容。 [15]以北京市法院系统为例,2002-2007全市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90.html -
了解详情
阶段中 ,其又表现为具体原则。再审制度的各个原则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民事再审原则是公正、效益与程序安定民事诉讼价值的体现与承载 ,反映了再审 以及管辖法院等问题规定的不科学 ,因此 ,现行的申请再审,不能直接引起再审程序 ,而只是人民法院发现裁判错误的途径之一。原本对裁判最有发言权的当事人在启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650.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的法定证据方法,举证人为证明该事项就有可能申请法院将原审中的法官、其他诉讼参与人及旁听案件的人作为证人加以询问。如此一来,势必影响到本案纠纷之迅速解决与 诉法第71条之检讨 综上所述,在大陆法系各国或地区的民事诉讼中,为迅速推进诉讼程序或基于达成其他诉讼目的之考量,在特定事项的证明上或在特定的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409.html -
了解详情
,而应当悉听当事人自便。处分权的享有和自主行使,是当 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主体地位的体现。其次,法院主动提起再审,与其自身作为裁判者的角色形成 ,民事判决一经发生效力,便不得任意 变更或者撤销。(注: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76页。)其效力不仅对作出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82.html -
了解详情
时对认定事实或判决理由部分可以适当简化:(五)当事人一致同意简化裁判文书的。这是程序选择权中对于具体事项的选择适用。 第三、对于当事人选择权的限制。《规定》第 普通程序的步骤进行,在诉讼费、送达等方面都与普通程序无异,致使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无法体会到简易程序的高效性、便捷性,满足不了当事人的利益诉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375.html -
了解详情
。[36] 五、围绕法律观点指出义务的判例 在德国,法官履行法律观点指出义务虽然于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规定,但只依赖过于抽象的原则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审判 这一意义上,判后答疑制度值得肯定。然而,依据程序法定原则,很难将判后答疑作为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而得到立法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判决已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606.html -
了解详情
大学法学丛书,1984. [3]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89. [4]张健.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与完善.载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6525,2005年12月20日。 [5]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6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