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被害人因逃命及时而幸免于难),按照放火罪最重仅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若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则完全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我国之所以在 犯罪的法定刑设置得远高于日常生活中的过失犯罪,因此,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法定刑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明显失衡,司法解释更是加剧了这种失衡。笔者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683.html -
了解详情
即便该结果发生了,也不能要求行为人承担过失责任。所有的交通肇事行为,都应当是具有结果预见可能性但违反结果回避义务的行为。如果结果发生不应当避免,难以 。 {14}井田良,见前注{5},页212。 {15}参见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页381。 {16}张明楷教授认为,信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396.html -
了解详情
即便该结果发生了,也不能要求行为人承担过失责任。所有的交通肇事行为,都应当是具有结果预见可能性但违反结果回避义务的行为。如果结果发生不应当避免,难以 。 {14}井田良,见前注{5},页212。 {15}参见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页381。 {16}张明楷教授认为,信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93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以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罚。12、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转化(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 死亡的,其主观心理状态已明显从交通肇事时的过失转变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希望和放任的故意,构成了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232条处罚。(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981.html -
了解详情
成重伤。此时,行人穿越马路作为介入因素仅是发生本案的条件,肇事的真正原因则是违章超速行车,因此应当认定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构成本罪。法释〔 结果的发生,表现为过失的心理态度;而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则表现为故意的心理态度,这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128.html -
了解详情
无故意。最高法院维持了二审法院的判决。 [9] 值得一提的是,对交通肇事案件,目前我国实践中法官对故意和过失的认定,非常谨慎,并没有大量适用以危险方法 罪。这不符合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 交通肇事罪的量刑起点和最高刑,与其它相关的故意犯罪存在巨大落差。前者的量刑起点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112.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本案的条件,肇事的真正原因则是违章超速行车,因此应当认定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构成本罪。(二)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 ,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第七条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766.html -
了解详情
不追究责任的无过失类似,因为受害人可以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人那里直接获得赔偿,因而判决要求保险人承担的责任被理解为保险人对受害者的法定责任。在交通肇事善后处理 故意侵权行为人追偿;如果被保险人有过错的,[37]允许保险人同时向被保险人追偿。典型的故意应当包括:醉酒驾车、肇事逃逸、无证驾驶等。 (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273.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1}。后者的责任形式既包括过失,也包括故意。总之,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虽说同属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 三、判决过程之检视 由于这个案件涉及的两罪交通肇事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在刑法理论上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尤其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4625.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醉酒驾车到底是交通肇事行为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因此,对此类犯罪准确定罪,关键在于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对犯罪结果的罪过,如果是故意,则定以危险 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希望、也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间接故意犯罪或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与以制造事端为目的而恶意驾车撞人并造成重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