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吸收公众参与国家环境管理是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的有效手段。 3.环境自救权。公民在长期遭受环境污染危害而又无法依据法律(特别是环境 ,补充私法自治不足,所以学者们称之为由市民法到社会法。表现在环境法上即为权利社会化、责任原理社会化。环境侵害与权利社会化的关系,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260.html -
了解详情
,而非着眼于简化诉讼。第三,关于事后救济与事前预防。涉及环境问题的集团诉讼一般是侵权诉讼,诉讼请求主要是损害赔偿,这是事后救济。适用联合诉权规则 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违法行为,诉讼请求主要是禁令,目的在于防范将来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体现了事前预防的原则。 相对于集团诉讼规则,联合诉权规则大大扩展了环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089.html -
了解详情
的环境立法在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等环境保护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定其行政责任的同时,应规定环境权益受损的公众有权向项目开发者或受益人主张赔偿。结合环境侵权的特点,赔偿的范围不应仅限于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107.html -
了解详情
但是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灭、遗失或者损坏完全是由于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不承担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25条第4款),就是证明责任规范 简言之,因新产品制度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的分配,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中免责条件的证明责任分配,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259.html -
了解详情
,并且衡量是否造成生命健康权侵害的标准是医学标准。而环境侵害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对人身的直接侵害,传统的侵权理论中的共同故意原则、直接因果关系原则、时效原则、 工作形势需要是矛盾的。 (七)《环保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险,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在现代化大工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21.html -
了解详情
】《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 【摘要】在我国起草侵权责任法之际,以一般条款的方式确立整个侵权法的基本归责原则是基本发展方向。重新审视危险责任在 也属于危险物。 3.危险活动,如使用机动交通工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瑕疵产品和污染环境等。 第三款:本法和其他法律对已经针对具体危险来源作出特殊规定,优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290.html -
了解详情
、有效地加强对江苏沿海内河水域环境污染的防治, 解决水域污染后的清污及赔偿责任等突出问题,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提高溢油污染应急反应能力和清污能力, 直接与船舶营运有关的,无论是在陆地或水上发生的人身伤亡提出的索赔……(5)根据侵权行为提出的索赔,该索赔是由于船舶营运直接造成的有形灭失或损坏所引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387.html -
了解详情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19] 陈聪富:中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之检讨,载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3256,登陆时间:2007-12-2。 [20]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17.html -
了解详情
的诉讼机制,使得那些没有具体受害人但又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最多只是承担行政责任,而相应的民事责任则难以实现。从而使 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 辛格通过把感觉能力视为一个存在物是否应该获得关心权利的分界线,从而把动物纳入了道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022.html -
了解详情
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维护和增进环境公共利益。《环境保护法》(1989)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所排除的危害应当包括威胁和损害, 关系扩展到间接利害关系。如果仅以直接利害关系为标准,那就意味着只有那些在环境侵权行为中个人利益受到侵害的受害者才有原告资格。而若将连接点扩展到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70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