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得可有可无。因此完善证据交换法律制度很有必要。 二、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的操作规程 (一)审查立案时,要求原告将用以支持自己主张成立的证据来源、证据种类、证明 依赖的证据进行。证据交换时,首先由原告就自己在起诉时列举的证据种类和证明方法提交相关的证据,然后由被告针对原告的举证发表认可或不认可的意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712.html -
了解详情
并案审理,一并解决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但行政诉讼的被告不能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也不能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除必须具备以上四 。这就规定了如果当事人对赔偿责任和赔偿数额的决定不服,就可以提起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这种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包括:(1)被处罚人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同时又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525.html -
了解详情
答辩失权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民事诉讼中的一审被告、二审中的被上诉人如果在规定的期间内没有以法定的方式实施答辩行为,则丧失以后的答辩权利,并应承担由此产生 ,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之前提交答辩状,否则就导致答辩失权的法律后果:即法院将被告的不答辩视为对原告诉讼请求的承认,在原告的请求下,可以直接判决原告的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841.html -
了解详情
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的,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给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不影响法院审理。 3、发送开庭传票和出庭通知书,发布开庭 基于我国这样国情,法院引导当事人举证成了民事诉讼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举证引导制度,认真把握好诉讼程序每一个环节的运行机制,适时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74.html -
了解详情
原告至少可以期待被告自动履行而不必通过执行。最后是出于缓和或保持原来的考虑。当原告与被告原来就存在更多的经济上的好处,但协作关系会因此而破裂,所以,原告一般愿意接受调解,放弃部分权利以有利于将来和睦相处和保持合作关系。 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对民事诉讼调审合一制度保持稳定性所起作用的大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72.html -
了解详情
重诉的主要根据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三大诉讼都是排斥重诉的,也即原告或上诉人不得就同一事件对同一被告以同一理由两次起诉,否则法院就会以后 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外国相关理论进行借鉴以外,还必须结合司法实践就相关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民事诉讼法学发展到今天,要进行“大破大立”已是十分艰难,因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80.html -
了解详情
与代理人的身份发生矛盾时,其应该作为当事人,还是代理人,或者以此种双重身份参加诉讼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若其只能在当事人和代理人之中选择一种身份,那么 以一种身份参与民事诉讼,由于其具有双重身份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案件的审查审理不能顺利进行。如在一起赡养费纠纷案件中,原告为母亲,被告为儿子,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2.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法上的问题。当然,如果在实体法上肯定了合伙的独立民事主体资格,那么,合伙在程序法上也就具有独立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具有当事人能力。但是,如果在实体法上否认了 对立双方,即原告和被告。特殊情况下既判力的主观范围扩张及于第三人。[23]若将合伙列为其他组注释:[1]参见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26.html -
了解详情
而在我国缺少职业法律家群体的社会情景中,法学(法律学)包括民事诉讼法学的不发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就现今来说,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认识观念和现实做法,以至于 和讨论民事之诉问题。民事之诉直接关系到民事诉讼价值和目的的实现以及民事诉权的保护等重大问题。诉是原告基于实体(法)目的而针对被告提起的,诉讼标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1.html -
了解详情
为了避嫌,整个法院都应回避。其二,某法院受理了一起借贷案件,原告发现承办法官王某即为被告的弟弟,遂提出回避申请,该院院长作出换人审理的决定。但无论换 第37条的规定,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外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就有这方面的规定,例如罗马尼亚民事诉讼法典第37条就规定,当事人的一方是法院的法官或陪审员的家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2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