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概念及其优点 如前所述,证明标准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及证据法学界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并且在立法上将定罪的证明标准表述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证据标准 标准的三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证明对象的事实范围对证明标准的事实界限起着规制作用,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查证活动又对证明定罪量刑事实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0272.html -
了解详情
第435条规定的再审事由中都找不到非法证据未排除而导致再审的规定。 [10]参见王敏远:《论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程序性后果》,载《中国法学》1999 遵循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不能够违背法律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安排。 [12]实践中,对于再审案件,原审法院往往借助于96年《刑事诉讼法》关于发回重审制度的安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95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规定对定罪事实和从重处罚的量刑事实必须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司法解释可进一步明确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进而为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形式始终前置于立法者对它的反映和规制,一如实体法注定要落后于社会生活条件一样。原来我国的诉讼法中没有视听资料这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833.html -
了解详情
第176条第(九)项后半段的情形,即当被告人死亡,但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的情形。也就是说,虽然没收 刑法谦抑性的概念,没收程序的谦抑性是指,只有对于确有必要通过刑事诉讼特别程序规制的犯罪,才能动用这一带给被追诉人不利益的程序。这里涉及谦抑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894.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使用。 三、关于证明标准 《修正案(草案)》中仍然坚持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但此次修订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这一标准的 这一证明标准,还在合议庭评议规则上采取一票否决制。[12]为此,笔者主张,我国死刑案件也应当使用比一般案件更高的证明标准。在具体做法上,对一般案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769.html -
了解详情
把宪法第125条规定的这部分内容概括为审理公开。审理公开是宪法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讨论刑诉法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宪法审理公开的要求 之规定,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上诉案件,可以开庭审理;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701.html -
了解详情
内影响我国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具体而言,在无律师代理的诉讼案件中,当事人一般都比较缺乏收集证据的能力以及按照法律要求提出主张和进行举证的能力。实际上, 证明标准以盖然性占优势为主,以在一些特殊案件实行高度盖然性为辅;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比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低;同一案件中不同的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证明标准[2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0.html -
了解详情
更深层的涵义理解,在对抗制诉讼体制下,法官以非常消极的方式行使审判权,法官对案件的判断只能限定在当事人主张、请求的范围,有关证据的收集与提供也完全是 。处分原则的确立,最主要是基于对当事人私权尊重的考虑,也体现了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本质区别。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也明确规定了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446.html -
了解详情
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上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则被学界认为是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从上述规定看,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一方面按照案件的不同阶段规定了不同的 指国家在同犯罪作斗争中,根据犯罪的实际状况和趋势,运用刑罚和其他一系列抗制的手段和措施,为达到有效抑制和预防犯罪的目的,所提出和实行的一系列方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15.html -
了解详情
。基于案件的性质有普通和特殊,轻微和严重之分,所以对不同性质的案件,在刑事诉讼的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程序予以和解结案,对一些只涉及被害人和被告人利益 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第7条中规定只有在有充分证据指控罪犯及受害人和罪犯自由和自愿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恢复性司法程序,受害人和罪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1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