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了“案件管理制度”,由法院对案件实行积极的管理,广泛推行庭前会议制度、证据交换及发现程序,鼓励当事人使用ADR方式解决纠纷,从而使得大多数案件未经裁决就因 诉讼和解-法院调解制度完善之对策》。 [3]陈刚:《德国审前证据调查程序——兼谈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启示 》。 [4]汤维建:《论美国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94.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制造与客观事实不符或相反的材料,并意图引起民事诉讼的证据。诉讼中伪证是指在民事诉讼开始后,诉讼当事人及其参与人意图通过法院的审判,达到损害对方(或 。法官如果能熟练地掌握形式逻辑和日常生活逻辑,并运用这些知识去发现当事人用证据证明过程中的逻辑错误,以及违背生活理性的地方,往往可以起到识别伪证的效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68.html -
了解详情
的权利义务、建立强制被告答辩制度、建立证据开示制度以及设置审前会议制度。 关键词: 审前程序 制度价值 检讨 完善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指法院受理案件后 ,保证双方当事人在公开、可靠“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辩论、质证,从而保证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公平利用,实现开庭审理中双方对抗的平等性。“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7.html -
了解详情
寻求革除这些弊端的途径,并最终采取一些措施: 1. 不同的案件可以适用不同的诉讼规范。高等法院应该限于受理涉及公法性质的案件、专门性案件(如商事案件和 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 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 罗结珍译《法国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html -
了解详情
在讯问证人之前,法院须用裁定说明它认为哪些是争执点以及它将调查哪些证据。为落实上述原则,必须把民事诉讼分成3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当事人提出诉讼 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许或者不按撤诉处理”。从《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看,没有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予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7.html -
了解详情
推进,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已溶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司法、尤其是民事司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公平竞争、确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 参见罗书平:《裁判文书与诉讼证据》刊于2002年第5期《法律适用》 [3] 参见肖建国:《民事程序价值论》第120页 [4]参见肖建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4.html -
了解详情
与争点有关的可采性证据。 由此可见,研究证据开示的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示的一般范围 在《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和类似的州惯例 中被采纳,只要通过该信息的收集人们能够合理地预测将导致对可采性证据的发现(discovery)即可。 当代有关开示范围之规则(provisions)的一个关键部分(key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95.html -
了解详情
说是一“过去完成时”,法官对整个争议的案件事实往往是一无所知。虽然当事人对整个民事争议案件事实的发生、发展了如指掌,但由于双方当事人的立场不同,利益不同,在 。[12]该观点认为当事人和司法机关都是证明主体。实际上在民事诉讼中待证事实并不需要司法机关利用证据来证明。再比如证明对象,有观点认为“证明在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25.html -
了解详情
美国学者斯蒂文。L.艾默纽尔(SteveL.Emanuell)等认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证明标准,一般为盖然性占优势标准。当一事实主张被陪审团确信为在 克尔。贝勒斯(MichaelD.Bayles)是从当事人负有说服责任的角度来认识证据标准的等级制度,他认为:“人们常指出,说服责任有三级标准:较为可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3.html -
了解详情
等等,由当事人决定,法院不予干涉。尽管为了防止当事人及其律师对发现程序的滥用,美国民事诉讼法加强了法官对发现程序的管理和控制,但仍然改变不了发现程序的主导者 对方或与案情有关的信息,只要这些信息“看起来可能导致发现可被采纳的证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6条〔1〕。一方当事人不能以所寻求的信息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4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