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能力替代了客观真实发现的制度设计将无法排除刑罚作为罪恶的本质。[20]更何况在辩护制度不完善且被告人举证手段有限的司法环境下,不假思索地认为只要被告人没有提出证据 克教授自己也承认,民事诉讼中的情况是不能随意地与刑事诉讼中的情况进行比较的。因为刑事诉讼中存在着只有罪责者才受到处罚的公共利益,因此宁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962.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又必须作证。这个问题应当明确如何解决。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刑事诉讼中有污点证人制度。污点证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证人,他 的限制。其大意是:如果被告人在被讯问或被指控时没提供他在法庭审理时赖以进行辩护的任何事实,可以从被告人没有提供上述事实中作出适当的推论(34);在法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35.html -
了解详情
奇高[2],被控方起诉的被告几乎都是败诉方,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消除被定罪的被告视刑事审判为控方与法官针对他的二对一的线性结构的偏见就非常 案件中,辩护律师基本上只能在审查起诉或庭审时看到被告,其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调查取证;而且律师为一些被告进行辩护时,会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乃至谩骂。所以,庭审前律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4095.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学领域,不应规定于刑法中,也不得以社会危害性对刑法典进行注释,更不能以其来影响刑事司法。社会危害性对刑法的意义被严格地限定于以犯罪学的犯罪 的错误与缺点来证明自己主张的完美无缺。事实上,别人的错误不等于自己就绝对正确。对辩护者而言,应当正视批评者所提出的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批评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3.html -
了解详情
个国家批准或加入该公约,使《公约》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共识和进行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国际法基础。如何协调国内法与国际公约,是当前法学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和人事制度变革使得以前长期固有的身份界限被迅速消解和打破。然而,我国的刑事立法仍然沿袭了习惯思维和逻辑方式,许多犯罪主体的规定且不说其中的概念较为模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38.html -
了解详情
,从而对法律事实建构主体给予了充分的关照。本文以刑事诉讼为论域,从主体的维度对法律事实建构论进行解读。 一、事实发现理论背后的主体缺失 长期以来,中国 犯有被指控罪行作出最后的认定。也就是说,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享有广泛的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却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不能因为被告人不能或没有证明自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431.html -
了解详情
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或信息。[2]笔者认为,将刑事诉讼所涉及的电子证据直接界定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物的狭义界定观点, 许可,向法庭申请,经由法庭同意,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辅助。 3.充分质证原则。一方面,如遇辩护方对公诉人展示的电子证据有疑问时,应当充分听取辩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573.html -
了解详情
职能就不仅仅再是为追求打击犯罪和惩罚犯罪而进行控诉和审判,其包括的职能应是三项:控诉、辩护和审判。 新的刑事诉讼法为这三项职能的平衡实现提供了重要 的问题便暴露出来了,事前的犯罪预防和事后的改造教育被淡化了。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对犯罪一味地打击、惩罚并不能真正减少或杜绝犯罪,还可能适得其反。预防犯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96.html -
了解详情
[29]而对辩方未按规则要求进行有关证据展示的,法庭可以将该方用来支持或者反对这种辩护理由的证据予以排除。[30]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没有独立的证据展示程序 控制机制,防止该原则的滥用。同时,由于诚信原则的适用是一种主观行为,如何保证这一个人价值判断更大程度地接近国家意志,是诚信原则进一步制度化的关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04.html -
了解详情
参与刑事公诉,两造诉讼就可能会变成 三造诉讼。其法治意蕴究竟如何?在国际刑事法治视野之下首次进行连续性、整合性、系统性的跟踪考察,本文作者得出了与学界通说殊 的参诉模式限制,除此以外,被害人不能提供或推进任何事情、不能与证明指控和推进辩护有关;证明被告有罪的责任绝对属于控方;强化控诉或与辩方争辩都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