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客观要件绝对重要的观念并未真正得到确立,主观要素往往具有优越地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具有证据能力,但是,在司法实务中,个别司法人员过于夸大口供 将结果归咎于行为?危险行为所引发的结果,是否在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之外?最后一个层次,检验因果过程是否在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之内,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参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7.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诉讼。审查起诉、审判阶段也存在类似问题。刑诉法的明确规定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的帮助。 修改后的刑诉法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适用 :我国刑诉法应增设证据保全制度,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20]陈泽宪主编:《死刑案件的辩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0640.html -
了解详情
对嫌疑人的列队辨认;根据辨认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害人辨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辨认以及证人辨认;根据辨认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侦查辨认和法庭辨认[2]。虽然辨认 处的特殊环境(看守所或者医院的病房),从而给辨认人以某种不当暗示。 最后,在照片的类型、品质上应当一致或者相似,避免因为缺乏相似性而使辨认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947.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理论所倡导的诉讼模式具有片面性。如前所述,传统刑事诉讼理论将国家公诉机关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假定为完全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该理论的基本理念和制度设计,是将 通过赔偿损失或者在可能情况下通过返还,完全弥补损害的;或者,在审判前并且在第56条最后一款规定的情况之外采取措施自动地和有效地消除或减轻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285.html -
了解详情
被害人平静、安全生活的法感情,最后,是被害人为恢复原有生活秩序而必须付出的物质、精神努力。刑事和解首先通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被害人谅解的真诚悔罪、 的行为称为刑事谅解,分别对应本文所指的控辩协商和刑事和解。 [3]参见陈光中:传统和谐法律文化与当事人和解,载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1年会论文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832.html -
了解详情
在司法资源既定、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司法机关通过该制度安排,使司法机关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达成合作博弈,从而获取合作剩余的结果。 (一)辩诉交易与坦白从宽 辩 f0,犯罪嫌疑人才有坦白的可能。同时,犯罪嫌疑人还需要考虑减刑被兑现的可能性(用N标示),因为最后的量刑者是法官,而不是警察。因此,是否坦白公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413.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和细化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程序是裁判结果产出的最后一道程序,程序设计的合理与否对司法公正的实现至关重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实行司法令状制度,即侦查机关为了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认为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及财产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010.html -
了解详情
修正案(草案)》第53条第1款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 错在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北青网://YNET. com,最后浏览日期2011年10月5日。 [10]参见陈一云主编:《证据学》;沈宗灵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769.html -
了解详情
刑,无异于给大众树立了一个坏榜样,让更多的人敢于犯罪、乐于犯罪。 最后,要求被告人认罪,才能使刑事和解符合民众的法感情。公平和正义是法律的 事实与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的事实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召集双方重新进行刑事和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在庭审前达成和解协议,人民检察院应当记录在案,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285.html -
了解详情
各国立法的通例。最后,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保护制度和经济补偿制度。可以对证人及其近亲属提供如下保护措施:签发书面命令禁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对证人 周末》2010年12月2日。 [18]前引[16],第253-254页。 [19]参见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7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