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商事通则》,就会结束理论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无休止的争论,使理论界集中精力研究我国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现代化和协调发展问题。 2.有利于丰富和繁荣我国商法学 第一章为总则,包括立法宗旨、商事范围、基本原则和法律适用等;第二章为商事主体,包括个体商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等;第三章为商事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164.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民族经济法的活动。这个概念体现了民族经济立法的如下特征:从主体看,民族经济立法的主体不但包括中央立法机关,而且包括地方立法 页的论述。该书认为中国古代无立法,其实,现代学者持此观点者也有。③《论立法权》,戚渊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④《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62.html -
了解详情
主体的信息拥有量,但在特定问题上,立法机构可能会处于信息劣势,信息优势主体因此会滥用优势,作出机会主义行为,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对抗立法。为了提高立法质量, 所以如果国家在干预过程中破坏了这一条件,将导致市场不能有效运行。 五、经济法的执法行为优化 经济法的执行主要依赖行政机关。但行政机关存在一定程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67.html -
了解详情
得到张扬,它意图取代神授说的法律和国家的起源论;理性主义开始勃兴,在商法领域,人由此被设想成理性的存在和载体,商法的主体制度也开始被反思并重新建构 并提供了其部分研究成果予以参考,特此致谢。 [19]梁慧星、王利明:《经济法的理论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20]徐学鹿: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8248.html -
了解详情
的规律的法律学科。3 经济行政法论。即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全部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一个新的行政 提法只适用于历史上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关系简单的时代,在当今社会连带关系大量产生,多元主体多元利益交叉整合的时代里,法律学的思维也应是立体、多维与开放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108.html -
了解详情
是国家作为主体在应对外部挑战与时代要求时的一种积极回应。[5]所以其启动因素并非社会内部自发产生,而是政府这一外部力量的直接推动,我国经济法的产生实际上是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第4期,第40~41页。 [7] 贺航洲:《论法律移植与经济法制建设》,载《中国法学》1992第5期,第47页。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190.html -
了解详情
的探讨之前常常需要先作出界定。[④]更有学者出于对税权概念的主体、标的和内容的不同质性的忧虑,而认为当下税权一词无法担当统摄税收管辖权、立法权、 晖:《市场经济与法学理论、法制观念的变革》,载《法学》1994年第2期。 [28] 国家协调论是现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499.html -
了解详情
国内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大约十年的耕耘,收获了诸如纵横经济关系论、密切联系关系论、经济管理关系说等经济法观念,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个认知上的 共同组成。法律规范限制了市场主体自由和自主,但不否定自由和自主,只是压缩自由和自主的空间。 最后,经济法宗旨和原则的形成。经济法的调整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54.html -
了解详情
导致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自然主体地位唯实论,将自然想象成为与人一样具有不以人的判断为标准的独立利益、固有价值和天赋权利的主体,由此,人与自然和谐就 利益相抵触,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尽可以实现。只不过这种实现主要不是通过环境保护法,而是通过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等对民商事关系、经济关系、社会保障与福利的调整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313.html -
了解详情
导致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自然主体地位唯实论,将自然想象成为与人一样具有不以人的判断为标准的独立利益、固有价值和天赋权利的主体,由此,人与自然和谐就 利益相抵触,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尽可以实现。只不过这种实现主要不是通过环境保护法,而是通过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等对民商事关系、经济关系、社会保障与福利的调整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01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