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公众对法院的权威性就会产生怀疑,因而不愿意通过法院解决纠纷,这和现代国家的法治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应取消法院主动提起再审这种再审发动途径 再审;二是再审无次数限制。 我国民事诉讼法从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出发,规定当事人可以在诉讼的任何阶段提供证据,一审可以,二审可以,终审后发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80.html -
了解详情
转入普通程序审理。 一、概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 案件补充解释为: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的简单民事案件中的事实清楚,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无须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32.html -
了解详情
,且不存在任何偏爱与歧视,才能确保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获得实效。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 技巧和诉讼策略的考虑,不愿让原告了解自己对起诉主张和证据的态度,从而对自己的反驳和主张作进一步论辩,以便给对方当事人一个措手不及,为其收集对抗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26.html -
了解详情
(试行)》进行修改时,去掉了着重进行调解。《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这就是现行的法院调解基本原则 案件转入审判流程管理,由业务庭依法定程序进行审理,调解法官应把庭前交换的证据、查明的事实、双方争执的焦点等情况附在案卷上一起移送审判庭。可同时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57.html -
了解详情
怎样规范?实践中无法操作。民事诉讼法第六章以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规定民事诉讼证据来源时,只规定了当事人举证和法院查证,未赋予其他机关 主动行使公权力即国家检察权为一方当事人调查取证,同时也意味抗诉的提起不用提供证据,这样更增加了抗诉机关抗诉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不仅使当事人疲于奔命,也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628.html -
了解详情
调卷复查和就地复查,既可以缩短处理时间,又易于解决问题;法院对申诉问题的处理应主要根据申诉人提出的证据,并结合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的规定作出是否 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4]参见杨荣新选编:《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第16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作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570.html -
了解详情
仅是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的一种外在表现,证明案件事实才是最终目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公开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当事人仅仅提供证据 和消灭的事实,以及那些妨碍权利和义务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应当遵循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规定及其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在法律明文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24.html -
了解详情
和个体价值在法院审判工作中的体现。因此,只要法院在调解中是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进行,当事人在调解中是自愿的,则当事人在其处分权覆盖 ,这一点与判决不同,判决是强制性的,它不取决于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而是取决于事实和证据。因此,法院在作出裁判前,必须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否则就不可能正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08.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不得适用简易程序等。 4、规范当事人举证制度。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作了规定,但对当事人举证时限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过去当事人举证在任何 的证据,法院也应对案件提起再审。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虽然规定了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内容,但仍不具体、明确,而且约束力不强。其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423.html -
了解详情
既是当事人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有力手段,又是人民法院审查核实、判断和筛选证据的重要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的作法,一切证据 主体为中心,一当事人在质证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当事人主义质证模式和职权主义质证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总的来看,当事人主义质证模式更能发挥质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1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