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正犯的问题。德国学者宾丁首先对间接正犯发难并于 1906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亲手犯的概念,正犯,以意思承担者自身实现其意思为原则,在将动物或无 具有的主体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出发去思考共同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的分担,在这种情形下,该行为人的行为就具有了独立的评价意义,也即评价只能依据刑法就该行为所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569.html -
了解详情
间接正犯的问题。德国学者宾丁首先对间接正犯发难并于 1906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亲手犯的概念,正犯,以意思承担者自身实现其意思为原则,在将动物或无 具有的主体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出发去思考共同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的分担,在这种情形下,该行为人的行为就具有了独立的评价意义,也即评价只能依据刑法就该行为所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549.html -
了解详情
?这些都尚有争议。 二、证明责任性质的学说与评析 自证明责任的概念诞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学者都对证明责任的性质进行了诸多探讨,并出现 诉讼法精义:上[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4]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李昌珂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15]刘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91.html -
了解详情
主体构成要件或者刑罚加减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这里所谓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人身方面的特定资格、地位或状态{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17. {2}肖中华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J].法律科学,1996,(5). {3}熊选国.刑法中行为论[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41.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原因意义的过错,也成了界定罪犯刑事责任的因素,这必然会导致刑事责任理论的混乱。[21]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通常会影响行为人的量刑,有时则影响对其的定罪。对于 符合乙罪的法条,必定同时也符合甲罪的法条;同时,乙罪的概念外延必定是甲罪的概念外延的一部分。不妨以这一标准来分析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4.html -
了解详情
,广义说的观点也有其不合理性,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观点混淆了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在我国学者对刑事责任的研究尚付阙如之时,刑法学界一般认为犯罪与刑罚是如影随形的 刑权、量刑权与行刑权四个方面的内容。[14]值得注意的是,刑事执行权与行刑权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从目前学者的论述来看,行刑权是刑罚权的下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59.html -
了解详情
的观点,正是以这种刑法基础理论为支撑。 作为犯罪概念具体化的犯罪构成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然而,根据上述代表性意见,行为即使充足犯罪构成,若其危害 危险行为,如果必须等到行为已经导致他人生命、健康、财产形成实际损害或具体危险的程度才能进行刑法惩治,刑法介入完全失去了预防作用,不符合现代风险社会法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467.html -
了解详情
的观点,正是以这种刑法基础理论为支撑。 作为犯罪概念具体化的犯罪构成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然而,根据上述代表性意见,行为即使充足犯罪构成,若其危害 危险行为,如果必须等到行为已经导致他人生命、健康、财产形成实际损害或具体危险的程度才能进行刑法惩治,刑法介入完全失去了预防作用,不符合现代风险社会法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421.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它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与其他构成要件相并列,没有犯罪主体就没有犯罪构成。对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进行 评价也包含其中,仍然是重复评价。而重复评价无疑是加重法官和检查官处理案件的劳动量。 (二)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方面要件评价重复 我国刑法理论对于犯罪主观方面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455.html -
了解详情
在原刑法的体制下,如我们不能直接以刑法第10条关于犯罪的概念为根据决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一样,我们也不能直接以该条法律为根据决定适用原刑法第79条 问题。在这种情况中,行政法规虽然对这些行为作了在必要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但是对它们的罪名、法定刑以及犯罪构成等等,作为行政法规都无法加以明确规定。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5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