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委托人签字(或盖章)确认。第二十条〔劳动争议仲裁证据适用特殊性分析〕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应由主张劳动关系存在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劳动者追索 仲裁委员会不能作为一方当事人或诉讼参与人。一方对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提起诉讼,该裁决即不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后起诉的,后案终结,后起诉的作为被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936.html -
了解详情
的调解书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导致调解机制被争议当事人所摒弃;二是新法依然没有完全赋予劳动仲裁一裁终局的效力,导致劳动争议仲裁委没有多少生命力。于是,诉讼爆炸和 集体争议也并非一一对应,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基本的分类方法,能大致区别与概括劳动争议的内容和属性。比如既存和未来、集体和个体之分,就是一个把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21.html -
了解详情
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未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的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种体制实际上是确立了 3年以上或从事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有关的(劳动、人事、工会法律等)工作5年以上并经专业培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这导致劳动仲裁人员整体的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473.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的民事责任,从而导致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在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险纠纷时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对于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性质,理论上主要有行政 9、10中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践中有些法院也适用仲裁时效,案例9严格按照仲裁时效进行裁决和判决;一种做法是转致适用民事侵权行为的诉讼时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598.html -
了解详情
是由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作为劳动时所应享有的法定权利。 当劳动争议案件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裁决后,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者对 争议理条例》第22条的规定,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与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或被通知参加仲裁活动。如果裁决结果确定第三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28.html -
了解详情
维权意识大涨,导致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各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很难在60天内结案。对于超期的案件,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为防止大量劳动 解读与研判】这一条是关于支付令与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衔接问题。支付令属于民事诉讼中的督促程序,即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的限期履行给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44.html -
了解详情
确认和协调缺乏明确的界定,实践操作中较难把握仲裁和诉讼时效关系。 1、仲裁时效规定存在的问题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在法定期间内不向劳动 未能把握或者出现其他原因无法如期行使解决劳动争议的权利,导致稍纵即逝的时效已过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2、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衔接存在的问题 《条例》第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49.html -
了解详情
一审受理;对当事人不服省、市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而提起诉讼的,或人数众多、主体特殊如集体劳动争议、三资企业、有涉外因素等,或法律关系复杂、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可互为原告和被告,如果被告以诉讼请求与原告诉讼请求形成反诉,就列为反诉原告和反诉被告,另一种是当事人双方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种裁决,均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29.html -
了解详情
合同,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三、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缺乏救助性 《劳动争议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 其权利被侵害后也不能、不敢或不愿与用人单位争议的现实。正因为这些缺陷,为了防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劳动者申请超过60日的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895.html -
了解详情
的仲裁办兼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和劳动行政部门职能机构双重身份。这使劳动仲裁机构作为准司法地位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 3.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衔接不尽如人意。目前 仲裁的质量可能较低,确实存在着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的偏差;(2)法院与劳动仲裁机构在设立和适用法律上完全是两种套路。法院是按普通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89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