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基于诉讼或审判制度所具有的作为公共物品的性质。虽然民事诉讼为个体的公民利用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但社会提供这种制度化的场所、程序以及中立 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杭平,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这次调查的对象法院之选择虽然由于时间关系及考虑到是否容易进入现场等因素,集中到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306.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的证明方法区分严格证明和疏明 新证据的设立主要是给善意诉讼当事人以救济,消除证据失权制度所可能带来的对公正审判的消极影响。《证据规定》第41条 目的,实质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单一的法律后果导致逾期举证行为非有效即无效,没有给当事人的救济留有空间。笔者认为,设计多重程序上的法律后果更有益于缓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296.html -
了解详情
,促进当事人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调解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和提高办事效率。如果通过调解解决了纠纷, 调审分立式,把法院调解置于诉讼程序之前作为独立的调解程序;一种是调审分离式,把法院调解程序从审判程序中分离,作为法院处理民事纠纷的另一种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854.html -
了解详情
,以期在庭审中突袭而制胜,这不仅会打破审判人员预定的审判计划,影响到案件的审理进度,也会使对方当事人疲于诉讼;有的当事人在一审中故意不提出而在二审 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程序安定理论。所谓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93.html -
了解详情
要求,在涉及当事人利益、地位、责任或者权利义务的审判程序中,应从实际上保障其具有参与该程序以影响裁判形成的程序权利。[②] 根据这一原则,法院无论是在作出 )颁布期间,虽然有关民事诉讼的法律文件并不否认对裁定的上诉制度,但是却根本没有规定当事人可对何种裁定提出上诉,因而裁定之上诉审程序实质上无从启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007.html -
了解详情
请求,或者申请将其分割或分开审判。这一规定意味着,当事人可以在他方请求许可引入诉讼的申请提出时或在诉讼进行中的任何时候反对引入诉讼。如果法院已经许可引入诉讼, :《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11] 参见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962.html -
了解详情
多弊端,妨害双方当事人公平对抗,破坏二审终审制度,直接损害了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价值。 一 举证责任与举证时效 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 条件的限制,片面追求客观真实在司法程序中是行不通的。况且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不仅可以处分实体权利,也可以处分诉讼权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客观事实不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366.html -
了解详情
和经济性的提高构成了影响,也和民事诉讼的私权本质背道而驰。 第二,滞后于司法实践,从而使得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无法处理。比如,在审判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经济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普通民事诉讼程序,对第四个则作了专门的规定。由于人事诉讼涉及公共利益,与社会上的公序良俗直接相关,各国法院一般采用干涉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66.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检察官乃至社会成员在非诉状态下的心理分析和把握和诉讼调节;不仅能应用于民事、行政诉讼,而且能应用于其他类是民事诉讼的行政司法活动。现在,社会心理学已经 打击,必要时,移送检察机关立案,追究其刑事责任。现行的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对法官工作的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考核,为了达到结案了事,法官一般不愿在诉讼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22.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作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 程序安定理论。所谓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 案件的优势,提高司法效率。但却不利于对举证时限的统一规范。可能造成同一法院、同一审判庭、不同审判人员的用意,单从当事人方面来看,这就容易造成当事人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52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