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把法律关于诉讼程序的规定不完备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或补充,使之更加规范、合理,更加符合公正的要求。 笔者对民事诉讼的回避制度,认为还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和独任制,合议庭和独任庭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是法定的审判组织,代表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它同时又规定,在人民法院内部设立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781.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尽微薄之力。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证据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具有不同的涵义,一般认为,没有经过质证、认证程序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的 不足而拒绝裁判,因此,民事诉讼的采信问题在整个审判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对证据的采信的直接关系到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运用,是法院裁判的基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115.html -
了解详情
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不仅对刑事法律,同时也要对民事法律实行监督,建立起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分为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和对当事人诉讼活动 法律监督在于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即审判监督程序,而这种抗诉方式,又与民事诉讼本身的私权纠纷性质相违背,在实践中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67.html -
了解详情
:1、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弱化法院举证责任,是世界各国诉讼制度发展的潮流;2、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特点和民事诉讼的私法性质决定应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3、从 困难,应在举证时限内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 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表明,制度的设计者们要求审判程序应被视为一种对事实真实的追求,而不能作为一种纯粹的竞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07.html -
了解详情
月版 第117-118页 ②参见王茂华、邓运日《试述民事诉讼的直接言词原则》 载于《福建审判》1998年第3期。 ③参见《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 《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第57页;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张淑兰主编《民事诉讼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54.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危害了司法权威,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应有秩序,妨碍了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究其原因,简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轻程序重实体的传统 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起着指导性作用,用以指导法院进行民事审判活动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则。 [5]周建华、杨贝《论诚实信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52.html -
了解详情
的,没有平等就不可能体现公正。基于民事诉讼的本质所决定,民事诉讼立法应当在程序构造设计上为双方实施诉讼行为提供充分、平等的诉求和抗辩机会,以此保障双方在 ,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其结果,不仅是给被告的应诉活动与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被告的诉讼权利乃至实体权利。因此,对于原告变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26.html -
了解详情
即诉讼,指通过法律方式由国家审判机关,在纠纷主体的参加下,处理特定的社会纠纷的一种最权威、最有效的机制。[②]本仅讨论民事诉讼的公力救济。 上文已讨论 1、多元说或多层次说。该学说认为,民事诉讼的目的是具有多重性和层次性。多重性是由民事诉讼程序的主体多元性的特征决定的;层次性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决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615.html -
了解详情
方式的改革在充分解决程序、效率方面的问题之后,着重解决证据方面的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措施就是强化举证责任,举证责任一向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问题,举证责任 提出证据加以充分证明时,这种责任就会从他身上暂时消失。如果对方当事人要否认的,主张否认就应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证明责任转换于另一方当事人。至此,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24.html -
了解详情
种认识方法,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达不到逻辑必然性条件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认识手段。将这种认识手段运用于司法领域的民事审判中,就成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观点如李浩:《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再思考》,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 参考文献: * 专著 1、 毕玉谦著:《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