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将作为犯罪对象的人的身份因素包括在刑法中的身份之中,但依据我国刑法分则对有关身份犯罪的规定,刑法中的身份应为犯罪主体之身份,似不应将 说首倡者草野豹一郎认为:非公务员与公务员,共同实行因公务员的身份而构成的犯罪,由于在意思联络之下成为一体,应看作取得了公务员的身份。{29}839840因而他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138.html -
了解详情
的惟一途径,而不在于是否把单位规定为犯罪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规定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单位犯罪,取消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规定是合理 。刑事连带责任论将民法中的连带责任理论引进刑法,认为单位与单位成员的犯罪行为相互关联,应同时追究二者的刑事责任,惩罚单位代表及其他责任人员,是因为他们对单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7.html -
了解详情
但客观上没有危害 社会的结果,没有任何危险性,缺乏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不能作为犯罪论处。( 注:参见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 二、危险及其判断 (一)有关危险判断的各种学说及其缺陷 关于如何判断行为是否具有引起犯罪结果的危险,我国刑法学界鲜有讨论,而国外刑 法学界却存在非常复杂的对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38.html -
了解详情
国际刑法学协会维也纳大会决议指出,行政制裁和刑罚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行政制裁中不能包含剥夺自由的处罚[16](P.92),但中国治安处罚法规定的行政拘留并罚时 能期待行为人为合法行为时,国家不能要求公民就这些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从而建立了国家刑罚权自我约束的机制。正当行为作为犯罪成立的消极条件,笔者曾经有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27.html -
了解详情
采用了微观搜集数据,但总体效果并非十分理想。最后,美国作为犯罪经济学研究发源地,多数收入差距与犯罪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都围绕着美国社会展开。近年来,跨国及 、教育背景、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后发现:流动人口整体规模与犯罪率不显著相关,而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与犯罪率密切相关,流动人口中低收入群体与犯罪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666.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观因素无关, 仅仅是客观的价值评价, 其因果关系坚持自然行为论, 均表明了犯罪论体系各个要素的自然主义色彩, 这种状况的出现其实亦是科学主义刑事政策催生的结果 行为的处理。以日本刑法的以行为性质之立法例来看, 通过不起诉、转处等方式最终作为犯罪处理的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多, 而我国采取行为定量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08.html -
了解详情
的传统理论语境下, 任何一个构成要件都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在这种情况下, 犯罪客体不仅是客观事实, 还是价值事实, 也就是经过人们对之进行价值判断之后的事实 人的活动从一般常理上就与犯罪无关) 、对人或者社会有害的(这是犯罪的基本要求) 人的活动(思想不能作为犯罪处理) 。因此行为的轮廓, 也就必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7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观因素无关, 仅仅是客观的价值评价, 其因果关系坚持自然行为论, 均表明了犯罪论体系各个要素的自然主义色彩, 这种状况的出现其实亦是科学主义刑事政策催生的结果 行为的处理。以日本刑法的以行为性质之立法例来看, 通过不起诉、转处等方式最终作为犯罪处理的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多, 而我国采取行为定量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77.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刑法才在分则条文明确规定了数额(数量)与情节,将其作为犯罪定型化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不应仅仅把罪量要素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数字符号,而应当 理论观点,国内学者褒贬不一。有学者持否定的立场,并进一步提出了复合罪过形式的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13]笔者同意否定者的立场。最基本的理由是,倡导者尽管肯定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52.html -
了解详情
、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是走私行为的本质。据此,如果能够认定某走私犯罪行为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禁止性或限制性管理的,就可以 犯不是同一概念,二者之间有联系,即都不是以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区别,举动犯的既遂以着手实行犯罪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5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