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民事诉讼证据?这个问题,在民事诉讼法中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民事诉讼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亦有学者认为,在民事诉讼 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5)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6)与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804.html -
了解详情
)等司法解释进一步肯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乃至一些中级人民法院出台的证据规则、简易程序规则、研讨会纪要中有些内容就直接为最高人民法院所吸收[4](P.8-9)。 作出了规定,其中确立了两造审理原则、法官在引导民事诉讼中的主导作用、当事人和法官各自作用推进诉讼原则。第二,被宪法化,使这些规则成为高位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85.html -
了解详情
了,并因此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前苏联民事诉讼中就确立了客观真实原则,即法院应当准确地查明法律事实、并适用开庭调查的证据来证明这些事实是有根据 有助于实现公平与正义。高度盖然性标准可以充分调动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积极能动性,同时亦能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其四,有利于法官掌握和实际操作。 (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26.html -
了解详情
内众所周知的事实;二是能够准确地确认和随时可借助某种手段加以确认,且该手段的准确性不容受到合理怀疑。另外,美国对立法事实,国内法、外国法、国际法以及海商法的 众所周知的事实和仅对法院显著的事实都毫不例外地使用了司法认知的证据采信规则。 三、司法认知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价值功能与效力 (一)司法认知规则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699.html -
了解详情
的重复。我们认为,虽然三大诉讼中的证据制度确实存在一些共性,但事实上它们各自的特性要明显大于共性,特别是民事诉讼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的差别更是极为明显。例如 又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执行程序法》。参见张西安、程丽庄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50】杨荣新:《应尽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637.html -
了解详情
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高法院2002年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 标准本身比较含糊、抽象,需要借助个案具体情节将之具体化,这便需要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和司法创造性。同时,制定法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和滞后性,需要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28.html -
了解详情
美国民事诉讼由原来审前只确定争点发展到当事人庭外有权收集证据的发现程序。尽管美国民事诉讼中的发现程序有负面效应,但它对发现案件真实,双方对案件取得 页(198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拙译:《民事诉讼法》(新版)第107页(1995年,法律解出版社)。 [5] 谷口安平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85.html -
了解详情
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其程序价值日益凸现。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庭前准备的规定过于宽泛,其地位完全依附于庭审程序, 的问题是,通过庭前准备,保证将来庭审中一方当事人能够就对方当事人的请求主张和证据进行充分的辩论,以防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确保庭审效率。在庭前准备结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81.html -
了解详情
](P 491) 正是由于交叉询问制受到各种排斥,交叉询问制度并没有实际发挥多大的积极作用,反而把消极作用留了下来。⑤日本引进了该制度达半个世纪之久 的基本含义却与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在本质上大相径庭。原苏联民诉法学者一般认同的基本含义是∶当事人有权引证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处分证据;检察长有权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36.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理论的方法,以期对现实中的一些做法提出改进。 一、民事抗诉的概念及民事抗诉监督的范围 (一)民事抗诉的概念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 有学者把这种事实称为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如果对自已的主张不能举出足以使法庭认定的证据,其责任应当由举证责任人来负,可能导致某一事实和基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9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