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分类既体现了人类改造、认识自然的不同程度,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4]。在原始社会,尽管人类已经作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呈现在自然面前,但由于生产力 短缺、人口膨胀、生态失调等问题已很严峻。改革开放20多年,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环境法、诉讼法、国际法等法律部门构成了社会主义强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512.html -
了解详情
被定性为以纵横统一、公私交融为特色,以社会本位、平衡协调为原则的经济法主体。 其次,从具体类型上讲,政策性银行是特殊企业法人。政策新银行具备 [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1] 王威.论政策性银行的行为偏离与立法校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583.html -
了解详情
互补法性。 众所周知,原则是法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法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法律价值准则的体现。借助法论理性的原则,才能把握并且表达出法律 方面的内容:第一,承认且确立人格差别制度,一旦进人经济法的领域,强弱势主体双方便依法享受差别待遇,如确立消费者人格、中小企业人格。这有别于过去封建社会特权阶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103.html -
了解详情
和经济法的宏大论战而被遮蔽。在这场民法和经济法的论战中,民法学者提出商品经济的民法说,并竭力而捍卫之,最终在《民法通则》这一立法成果中得以确认。[ 起草人。1662年,德国出版了马奎德德商事主体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在18世纪又出版了凯萨尔吉斯德商法论。参见[法]Danis Tallon著,方流芳编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833.html -
了解详情
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始终沉溺于预算软约束[16]的幻觉中,不愿也不能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主体。是否分红是判断企业营利性的标尺,国资预算制度对于明晰国有企业的营利 ,这一理念要求个体和局部的效益服从社会整体的效益。国资预算制度是由作为经济法体系构成中的预算法与企业国有资产法交叉调整的,也体现了个体局部效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827.html -
了解详情
认知社会实存的合会有两种以后,反过来又勉强把这两种在主体上全然不同的合会纳入同一种规范[57].尽管性质还是任意规范,但可以想见,大多数「跟会」的升斗 合同法,民法的独立地位才真正确立,可参梁彗星、王利明合著,经济法的理论问题,一九八六年,特别是页69-110;王文杰,大陆统一合同法之评析与介绍,全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88.html -
了解详情
管理资格(经济管理职权),纠正、调整其经济管理行为等内容。当计划执行主体遭受的损失巨大,不宜、也无法由计划机关单独承担时,则必须由国家出面承担国家 。但是,计划法研究在中国当前法学研究、尤其是经济法研究当中,其地位又不可谓不尴尬,犹如“鸡肋”一块:凡经济法的系统研究必涉及计划法,因为弃之则不成其为体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80.html -
了解详情
营利为目的的各种商品交换行为”(注:参见梁慧星、王利明著:《经济法的理论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转引自李功国:《 、慈善机构等等,全被无差别地抽象为一个法律资格“法人”。这样,社会生活中千差万别的民事主体,都抽象化了,高度地划一了。从19世纪末开始,人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32.html -
了解详情
。究竟如何完善我国经济立法,笔者拟提出如下构想:1.加强市场经济立法的理论研究,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立法思想的影响,正确认识经济法的本质和地位,厘清民商法与 的经济法制中,我们应强调“国际化”,但另一方面,在那些与历史、民族、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制如市场主体的基本结构等法律制度,则更应注重积累本土化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68.html -
了解详情
与法相抵触,也必须以法律为准,服从法律的要求。”[⑥]因此,对产业政策进行法律调整不仅意味着要规制被调控主体的行为,而且也意味着要规制调控主体 概念在国内外都已是约定俗成,因此没有必要这样去改称。 作为经济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产业政策法具有经济法的一般特征,如经济性或专业性、政策性、行政主导性和综合性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8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