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界,对如何判断收购赃物罪中行为人主观上的明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知就是行为人清楚地知道是赃物,即只能是行为人对赃物的确定性认识,对 立法原意相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一项规定:认定窝赃、销赃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9.html -
了解详情
反响,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质疑: 首先,对于定性存在争议、难以确定应该如何理解。在刑事案件中,对于犯罪的性质存在争议应该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 特定修辞语的情形,如《刑法》第263条规定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刑法理论认为,上述两种情形的解释有所区别。对于前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5.html -
了解详情
无法实现特殊正义的需求。法律必须是稳定的,但不可一成不变 。[8](P325)因此,如何使法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相协调便成为法学研究的一个永恒 课题,这几乎是 条文只能有一种 意义被司法者和行为人乃至理论学说所解读,对于同一个案件也只能有一个定性。究其 根源,导致这种看法的原因或许有如下两方面:首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43.html -
了解详情
也还是抢劫罪。由此往刑法理论的深度去想,抢劫的既遂与未遂之争的核心实际上根本不在于行为性质的定性,而在于如何量刑。因此抢劫罪既遂、未遂的争论应当 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批复还需要出台吗? 以往不具有明知为前提而以奸淫幼女论处的案件是否平反改正了? 刑法领域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冒出一些热点问题来。热点问题之所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65.html -
了解详情
也还是抢劫罪。由此往刑法理论的深度去想,抢劫的既遂与未遂之争的核心实际上根本不在于行为性质的定性,而在于如何量刑。因此抢劫罪既遂、未遂的争论应当 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批复还需要出台吗? 以往不具有明知为前提而以奸淫幼女论处的案件是否平反改正了? 刑法领域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冒出一些热点问题来。热点问题之所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71.html -
了解详情
增加案件侦破数量、减少犯罪黑数,从而提高刑罚实施的确定性。 采取快速的刑事诉讼程序有利于案件的及时处理,从而提高刑事审判和刑罚执行带来的威慑力。但是这种从严从快处理 中,舆情之汹涌是司法机关不可能不考虑的,而舆情又是感性和多变的,如何引导舆论朝理性的方向发展尤为重 要。使民众形成理性的、法律的思维需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691.html -
了解详情
实务界,对如何判断收购赃物罪中行为人主观上的明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知就是行为人清楚地知道是赃物,即只能是行为人对赃物的确定性认识,对 最高人民检察院-8-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三日也曾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与盗窃、诈骗、抢劫、抢夺、贪污、敲诈勒索等犯罪分子事先通谋、事后对犯罪分子所得的赃物予以窝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792.html -
了解详情
予以穷尽,必须也只能通过司法才能对具体的案件作出合理的法律结论,这就是司法定量。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的界定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且定量化的 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二、如何理解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中的个人?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第一条将个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131.html -
了解详情
受到正在进行的违法攻击,而进行的必要防卫。那么如何判断具体案件中的防卫是否必要呢?换言之,如何能够判断案件满足了行为构成中的某一要件呢? 故此,在 不能主张演绎推理完全有效。 对于这些十分抽象的条款,我认为,如果还想保障法安定性和平等对待要求,并制约法官的话,更应该要求,如果已经存在了有关学说和判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372.html -
了解详情
,哪怕最轻微的暴力行为都要比胁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前者定性为抢劫,而后者不定为抢劫,没有道理。4从实际操作情况看,如果承认暴力程度下限的存在 携带凶器抢夺,较之一般的抢夺罪,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这类犯罪案件为数不少,有时的确难以区分行为人携带的凶器是否对被害人构成了胁迫(2)———这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