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权利;平等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公正是与当事人的地位平等不可分割的,没有平等就不可能体现公正。基于民事诉讼的本质所决定,民事诉讼立法应当在程序构造设计上为 ,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其结果,不仅是给被告的应诉活动与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被告的诉讼权利乃至实体权利。因此,对于原告变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5.html -
了解详情
明权有利于实现实体公正,实现社会正义。民事诉讼的目的是查明案件事实,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明确,证据确实充分。而现阶段当事人 提供或补充证据,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保证法院做出公正裁判。第二,法官释明权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在民事诉讼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方当事人具有丰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65.html -
了解详情
方式的改革在充分解决程序、效率方面的问题之后,着重解决证据方面的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措施就是强化“举证责任”,举证责任一向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问题,举证 提出证据加以充分证明时,这种责任就会从他身上暂时消失。如果对方当事人要否认的,主张否认就应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证明责任转换于另一方当事人。至此,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40.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作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程序安定理论。所谓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 审理案件的优势,提高司法效率。但却不利于对举证时限的统一规范。可能造成同一法院、同一审判庭、不同审判人员的用意,单从当事人方面来看,这就容易造成当事人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56.html -
了解详情
2002年4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它对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深化民事审判制度改革,实现民事 证据的原则。这一原则既强调法官审查判断证据应当遵循法定程序、依据法律的规定(包括法律精神),也强调法官应依据法官职业道德(即良知)和逻辑推理及日常生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1.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的民事诉讼均采取当事人处分权主义,其基本内容是:①诉讼只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而开始,法院不能依职权去寻找纠纷并主张开始诉讼程序;②由当事人决定审判对象( 加以规范显然确有必要。例如,可作出如下规定:“当事人对自认有所附加或限制的,应否视为自认,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加以确定。”这样,在当事人双方之陈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4.html -
了解详情
,就是要把法律关于诉讼程序的规定不完备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或补充,使之更加规范、合理,更加符合公正的要求。笔者对民事诉讼的回避制度,认为还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和独任制,合议庭和独任庭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是法定的审判组织,代表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它同时又规定,在人民法院内部设立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28.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危害了司法权威,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应有秩序,妨碍了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究其原因,简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轻程序重实体的传统 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起着指导性作用,用以指导法院进行民事审判活动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则。[5]周建华、杨贝《论诚实信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18.html -
了解详情
尝试,如参与执行和解、在立案后向法院发出暂缓执行意见书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他们认为人民检察院伸手过长,未严格依法办事,有损法院权威。笔者认为,这种 立案、侦查,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等一整套的程序行使着监督权,同样,整个民事诉讼活动也应都在监督之列,执行程序只是民事诉讼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独立于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79.html -
了解详情
要求,在涉及当事人利益、地位、责任或者权利义务的审判程序中,应从实际上保障其具有参与该程序以影响裁判形成的程序权利。[②]根据这一原则,法院无论是在作出 )颁布期间,虽然有关民事诉讼的法律文件并不否认对裁定的上诉制度,但是却根本没有规定当事人可对何种裁定提出上诉,因而裁定之上诉审程序实质上无从启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81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