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标准的制定上应尽可能具体、明确,避免实践中在理解、执行法律时因机关而异、因人而异。如现行法律中立即释放的情况,可规定由办案单位将所需的释放手续 羁押率。我国当前高羁押率是超期羁押赖以存在的大环境。普遍适用非羁押手段,加强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措施的监管力度,明确其适用条件,增强可操作性,提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7098.html -
了解详情
的审判机关,关于犯罪和刑罚事项只能通过制定法律予以规定。⑹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只能依据法律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并通过法院的裁判文书发生法律效力,作为执行依据 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5页;学者提出强制措施的范围应包括治安拘留、司法拘留、监视居住等情形。 ⑿赵秉志、周加海:《论准自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713.html -
了解详情
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这里,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称谓在我国是有特定含义的 ,我国96年《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仅明确了当事人申诉的,不能停止原裁判的执行。实践中有的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决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950.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六章使用了强制措施这一标题,其下包含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具体的强制措施。这些措施均针对被追诉人的人身自由 问题主要是: 第一,扣押见证人制度执行不严格。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实施搜查、扣押有时让辅警或保安公司工作人员当见证人,而检察机关实施搜查、扣押有时让犯罪嫌疑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763.html -
了解详情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2、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3、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 ,必须经检察院批准。 2、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律由公安机关执行。执行逮捕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执行逮捕时,必须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证,并责令被逮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5270.html -
了解详情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2、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3、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 ,必须经检察院批准。 2、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律由公安机关执行。执行逮捕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执行逮捕时,必须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证,并责令被逮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890.html -
了解详情
重视,相关作证人员还被侦查机关以涉嫌包庇罪名而逮捕、监视居住。该案未能对被害人身份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导致错误认定被害人,是错案的发生重要原因。[23] 2.零 最后均未能以证据不足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而是降格判处有期徒刑或留有余地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疑罪从无被演绎为疑罪从有、疑罪从轻,亦成为错案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88.html -
了解详情
重视,相关作证人员还被侦查机关以涉嫌包庇罪名而逮捕、监视居住。该案未能对被害人身份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导致错误认定被害人,是错案的发生重要原因。[23] 2.零 最后均未能以证据不足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而是降格判处有期徒刑或留有余地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疑罪从无被演绎为疑罪从有、疑罪从轻,亦成为错案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87.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增加规定,对于符合逮捕条件,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增加了对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在诉讼中 ,既对强制措施作了适应执法需要的调整,又对强制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作出严格的规制;既赋予检察机关决定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力,也对使用这项措施的范围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600.html -
了解详情
起诉。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 ,刑诉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一款中由执行机关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中的处理应理解为审查起诉较为合理。其次,公安机关笼统将上述案件提请批准逮捕缺乏法律依据,如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31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