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判断。而长期的刑事司法实践也有力地表明,将犯罪构成要件的符合性作为犯罪成立的唯一依据的做法,不仅在理论上不合理,而且在实践中也根本不可能 在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悟中完成生杀予夺的裁决。(注: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犯罪概念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批判社会危害性理论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57.html -
了解详情
决定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而难以认定为单位犯罪,所以,只能作为自然人的犯罪而追究自然人行为人的个人责任,或作为意外事件而不追究任何人的刑事责任。但是,对于这种 是单位负刑事责任的前提。但是,单位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通过作为单位组成人员的自然人——不论是单位代表或机关的组成人员还是最底层的从业人员——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52.html -
了解详情
人的行为才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演绎下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关系不适合作为犯罪构成系统的要素,即犯罪客体不宜界定为社会关系。否则,将会破坏犯罪 对象)——危害结果第一个联系纽带表明,行为主体在一定心理状态下,对行为客体(犯罪对象)实施危害行为。第二个联系纽带表明,危害行为通过作用于行为客体(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22.html -
了解详情
等等。只要形成事实上的对管制物品控制、支配关系,无论行为人对其是否享有所有权,不影响认定。至于行为人非法持有管制物品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无论行为人是以何种方式而 。而该种禁止性规范显然并不具有可由不作为,或者既可由作为也可由不作为构成的特性。从现行刑法对非法持有犯罪的具体规定来看,由于对非法持有管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14.html -
了解详情
的惩罚作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其刑法显得较为落后和野蛮。对西方近代过失犯罪的刑事立法影响最深的,还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有关论述和思想。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负有不直接意欲违法结果的义务,而且,负有不得违反自己意图,应以一切作为或者不作为避免招致有害结果的义务。知道这个一般义务而违反时,就是过失。斯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37.html -
了解详情
对它的评价正在发生某种变化。在苏维埃时期,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作为或不作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盖尔青仲写道,“根据 现为圣彼得堡大学)、彼尔姆大学出版的教科书中也能看到。强调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之一,既是为了说明苏维埃社会主义刑法的优越性,同时也是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36.html -
了解详情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是相对而言的,二者属于排斥关系,除了恶意透支 27页。)有的主张用超过透支限额的一定倍数并应高于其他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数额作为犯罪起点标准为宜。(注:王建平:《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界定及其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09.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总的发展趋势。除了强奸罪等必须以行为人自身或者他人的人身作为犯罪工具的传统型犯罪以外,其他犯罪基本上均可通过计算机加以实施。如有的学者所言,这 类,即增加“重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二类。39对此我们不完全赞同:对于“重要的经济建设”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现行刑法典修订的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58.html -
了解详情
贪污罪犯罪主体的设定是否合适,说明贪污罪主体如何设定才具有合理性,就必须从贪污罪之犯罪客体设定入手,也就是了解立法者设定贪污罪的立法意图。在我国,将贪污罪的犯罪 的以外,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以国家公作人员作为犯罪主体之罪。贪污罪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要改变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改变刑法第93条的规定应该是有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5.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的故意理论是相同的①,只不过对“严重结果”地位认识不同,前者是将“严重结果”作为本罪的客观处罚条件(以下简称为“处罚条件说”),后者是将有“严重结果 若行为人避免了客观处罚条件,则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构成犯罪。[15]其意义就在于限制刑罚的处罚范围。毫无疑问,作为大陆刑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内容,客观处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0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