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处分要遵循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在保障当事人充分自愿达成协议基础上解决纠纷,决不可限制人民的诉讼权利。作为行政调解内容载体的调解书除了必须具备行为人意思自治、意思真实外还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当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调解书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5、机构免责原则。行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012.html -
了解详情
协助调解人在法官的指导下进行调解。具体的协助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与审判案件的法官共同进行调解,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调解意见,促成调解协议的达成;也 。(10)2007年重庆市北碚区法院和司法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暂行办法》。 [5] 2005年10月26日,福建省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399.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调解、和谐社会、诉辩交易 一、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的状况 诉讼调解隶属司法调解范畴,是相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一种解决纠纷机制,指在人民法院主持协调下 裁定终结,实际都是当事人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的结果,为何不能让这些调解光明正大走向台上呢? (二)进一步规范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 1、不以查明案件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257.html -
了解详情
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人民法院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而不能归责于人民法院。但在当前社会公众对诉讼和执行风险责任归属上仍存有认识偏差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调解协议的高履行率的优势,降低交易风险实际发生的系数,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649.html -
了解详情
过错方,而对方为受害方。如果离婚诉讼由过错方提起,法庭一般会驳回;如果如本案由受害方提起,那么法庭就会在设计协议方案时作出对其有利的 月6日访问 //www.dglaw.gov.cn 获得。 韩延龙(1982):《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韩延龙和常兆儒 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266.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诉讼制度的变异,使法律对审判活动的约束软化。同上,第404页。 3.《民事调解规定》关于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可以持调解书 人民调解并轨,由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共同组成调解机构,法官任调解机构的主任。唐德华主编:《民事诉讼理念与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648.html -
了解详情
得到法官的严格遵守。在这种模式下,法律将法官设计成兼具审判者和调解者双重身份的诉讼主体,一方面,他作为调解人,要帮助当事人澄清事实,解释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进行 执行力,且不得上诉。但需要补充的是,和解与调解一样,属于私法行为,因此,当和解协议有瑕疵时,亦可按调解协议的法理予以救济。参考文献:1.李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01.html -
了解详情
基础和理论基础。 其次,它符合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和当事人的诉讼需求。民事诉讼所解决的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诉争各方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当事人间既已发生纠纷 调解较之判决在冲突解决过程中的迅速、快捷更是不争的事实。调解协议的达成完全以当事人的自愿为基础。既然当事人已申请调解或接受调解,就表明他们对法官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70.html -
了解详情
文书的强制性规定,更没有关于文书具体内容或形式的规定。与人民调解不同的是,仲裁是一种强制性较强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虽然其正当性基础也是当事人 重要的作用,因而调解书便以“判决式调解书”的方式把重点放在证明调解协议的“合法”性,而调解制度最应当突出的“自愿”性反而在调解书中找不到明证。于是,为了确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06.html -
了解详情
小。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事诉讼对“程序保障”的要求较调解和仲裁要高。(3)程序的终结方式。人民调解可因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或调解不成而终结。其中达成 其“权利受到保护”呢?假如果真如此,那么就会得出“只有胜诉当事人才会接受判决”的结论。但现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大多数案件只经过了一审,败诉当事人并没有层层上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