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强调的重视审判、重视庭审和重视一审的思想,既是理论推导的结果,更是改善中国刑事案件事实认定机制的需要。因为这一问题不仅历来没有很好解决,而且目前在司法活动 事实不清为由发回重审的情况在有些地方较为普遍。而在指导思想上,似有过分强调二审、再审以及复核审的救济功能的倾向。例如,最高法院在死刑案件审理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96.html -
了解详情
轻或应当适用附加刑而没有适用的上诉案件只能先行维持原判,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判决上诉的二审结果仅规定了改判、维持原判、发回重审三种形式,既不能改判 应当先行维持原判,然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然而该司法解释所包含的精神在讨论案件时可以参照,却无法作为维持原判的法律依据,不能引用到本案先行维持原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558.html -
了解详情
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故中院应当适用二审程序审理,如果指令丙县法院审理,则适用一审程序,与309条相悖。 2、再审案件 》(即法释[2002]24号),对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明确规定只能一次。但该解释不适用刑事案件,最高法院亟需对刑事案件在上述问题上予以规范,以定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5930.html -
了解详情
动机在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期间,为了及时严惩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罪大恶极的刑事犯罪分子。”这其中包含有为了追求刑法效益而牺牲程序价值的含义,这种牺牲使死刑 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大量的二审兼核准的案件(某省高院的数据表明此类案件占死刑总数的90%)中,几乎没有改判或发回重审的,而最高院在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58.html -
了解详情
死刑前宣告;其二是,《刑事诉讼法》第212条规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 ,即用布告向社会公开;其三是,对于不核准死刑而发回重审的案件,仍按第一审程序或第二 (1)关于当事人申请恢复耽误的诉讼期限是否准许的裁定;(2)二审程序不公开审理或不开庭审理的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的裁定;(3)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撤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925.html -
了解详情
更不会获得有效的救济。 迄今为止,刑事诉讼法针对二审法院违反法律程序,影响公正审判的行为,确立了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法律后果。从诉讼法理论上加以 不仅已经得到初步建立,而且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已经成为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审判刑事案件所要遵循的基本程序。[14] 如今,量刑程序改革尽管仍然处于试行阶段,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331.html -
了解详情
为78.8%,对一审裁定的上诉率约为49.1%。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上诉率。[12] 虽然不能简单地以上诉率来衡量一审裁判的质量,但 ,从1990年的3%上升到2010年的9.2%。以二审法院直接改判和发回重审的比例为指标,二审程序对一审判决的监督力度整体上明显下降,当事人通过上诉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034.html -
了解详情
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第二审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发现原审法院裁判遗漏时的处理。问题是:第一,二审法院对漏判的处理, 诉讼法要义》(上),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8}张正德:刑事诉讼价值评析,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 {9}(日)三月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66.html -
了解详情
的九个死刑错案中,没有任何一个案件在二审法院得到完全纠正,最多判轻一些或发回重审。对于重大刑事案件,法院的主审法官往往难以完全依照自己的判断 三机关审判工作进行过多的协调,造成三机关的制约关系失去了意义。佘祥林案件中地方政法委的协调使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受到干预,最后导致冤假错案。 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980.html -
了解详情
诉法院确定裁判的法律效力,有悖终局裁判效力法理。 二、民事判决成立与确定 民事判决是相对于刑事判决和行政判决而言的,是指人民法院基于其民事审判权,在民事案件审理 ,也可能变更原判决的全部;三为发回重审。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原判决违反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71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