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Y作为纯粹的犯罪工具加以利用、支配,因而,应认定X成立间接正犯。由此观之,在直接行为人无故意地惹起法益侵害的结果或者危险的场合,背后者究竟是 就成立共同犯罪,所以,共犯者相互之间的罪名的同一性以及作为共同的犯罪意思之故意的存在,就不再是共犯成立的绝对要件。{49} 1.主观主义的行为共同说与客观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030.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主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特定情况下也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但是不包括故意。[5]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前提的厘定 众所周知,防卫过当以正当防卫为前提, 是过失。因此,就偶然防卫过当而言,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既可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7087.html -
了解详情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属于以情节加重犯为基础的结果加重犯,同时包含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与过失。在方法论上,应将教义学规则纳入刑法解释中,从刑法注释学 提供了这个平台。其实将交通肇事罪的结果解释为客观处罚条件,从而使得交通肇事罪成为故意犯罪,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动,更可以化解传统理论的一系列困境。 二、传统观点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2683.html -
了解详情
当然,由于行为人同时兼含对其销售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的明知,因而属于明知故意犯。 然而,按照我国刑法第138条的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 ,在充分考证其对危害后果的意志因素基础上,判定其行为性质究属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再次,根据分则罪状规定可见,刑法第194条第1款所规定的票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36.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合成的罪过形态(这一形态,有人称之为混合罪过形式 ⑤,笔者注),例如,故意伤害(致死)罪的罪过形态].现行刑法中所有犯罪的罪过形式在立法上主要表现为 负刑事责任的必要要件。《刑法》总则将罪过明确分为两种:一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一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罪过反映主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90.html -
了解详情
间接故意;如果不实施,就是有认识过失。这一理论首先将间接故意变成了假设的直接故意。其次,将对行为性质的评价转变成为对行为人人格的评价(如果会发生 避免严重事故后果的发生,因此,不属于技术事故,而应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 (二)直接过失、管理过失和监督过失 在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中,危害结果的产生往往是因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25.html -
了解详情
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进而实施该危害行为,行为人此时的主观心态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这个问题在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争论由来已久,概括起来,主要由三种代表性 从上文可知,希望和放任首先是一种心理事实。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虽然故意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但这种主观心理状态必然通过一些心理事实予以具体反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40.html -
了解详情
作了独立界定,认识内容着眼于构成犯罪的事实。此外,大陆刑法是把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规定在同一条款中,而台湾、澳门刑法则在同一条文中单独列项分别对 的规定是犯罪事实“可能”发生,意志因素是“接受”事实的发生。由此可见,三地刑法对故意认识的规定的用语基本一致,都有“预见”,认识到“可能”发生犯罪事实。对意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29.html -
了解详情
单位的部门负责人等。此外,作为单位经济犯罪自然人主体的还有参与实施犯罪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例如单位内部人员明知单位在进行经济犯罪而亲自参与这种犯罪,并在其中 大。根据上述意志因素的不同,单位经济犯罪的故意可以分为两种: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单位经济犯罪的直接故意,指单位明知自己实施经济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2.html -
了解详情
为会肇致危害后果的“明知”。有鉴于此,分则上的“明知”,尽管可能为狭义的明知故意提供法律依据,但是,鉴于在明知“确定的事实”或“确定的行为对象”的场合,行为人仍然 ,在充分考证其对危害后果的意志因素基础上,判定其行为性质究属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再次,根据分则罪状规定可见,刑法第194条第1款所规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8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