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做法,调解被社会普遍接受,致使诉讼活动或审判活动基本上偏离了诉讼或审判特有的机制。其间,虽有一些学者论及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但总体上脱离 变更的基本理由。第五章阐释和讨论民事诉讼证明法理。证据法律制度的宗旨是保障诉讼当事人的证明权,保证法院公正、及时地认定案件事实,为法院适用法律作出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1.html -
了解详情
性的法律判断,是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为目的,而终局判决正是这种判断。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当事人有权随时提出证据,那么终局判决就可以不断地被撤销, 调查取证制度。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有时无法向有关单位、组织收集自己需要的证据,如房地产档案、银行存款、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等,需要人民法院代当事人收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61.html -
了解详情
”[12](P491)正是由于交叉询问制受到各种排斥,交叉询问制度并没有实际发挥多大的积极作用,反而把消极作用留了下来。⑤日本引进了该制度达半个世纪之久 基本含义却与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在本质上大相径庭。原苏联民诉法学者一般认同的基本含义是∶“当事人有权引证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处分证据;检察长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0.html -
了解详情
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其程序价值日益凸现。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庭前准备的规定过于宽泛,其地位完全依附于庭审程序, 的问题是,通过庭前准备,保证将来庭审中一方当事人能够就对方当事人的请求主张和证据进行充分的辩论,以防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确保庭审效率。在庭前准备结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4.html -
了解详情
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高法院2002年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 标准本身比较含糊、抽象,需要借助个案具体情节将之具体化,这便需要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和司法创造性。同时,制定法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和滞后性,需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10.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由原来审前只确定争点发展到当事人庭外有权收集证据的发现程序。尽管美国民事诉讼中的发现程序有负面效应,但它对发现案件真实,双方对案件取得 受理,而且有“立案”权,这就超出了法院审查指挥是为了便于当事人行使起诉处分权的立法本意,变成了法院依职权决定当事人能否起诉;②法院依职权审查起诉状后向被告送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2.html -
了解详情
的后果,对于自认和自白,《刑事诉讼法》规定仅有被告人的口供而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有罪。而民事诉讼中却把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予以 ,甚至缠诉,如一起故意伤害自诉案件,被害人仅因耳膜穿孔导致轻伤就开出了5万元的天价,而被告人为避免牢狱之灾,也会言不由衷。法官为息事宁人,着重调解,轻视抗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65.html -
了解详情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一语道破了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大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也主要是在证据领域内的改革。究竟如何改革?改革的走向如何?是摆 决定,而不得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例如,第490—512条对“鉴定人之指定”、“鉴定证据措施之提出及其标的”、“鉴定之进行”和“第二次鉴定”分节作了详细地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0.html -
了解详情
的制约和影响,其结论并非一定准确客观,也需要质证。即便是人民法院依职权自行调查收集的证据,由于多种原因,也有可能失真,都必须通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 [3]陈少华、邹红:《也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质证制度》,《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 [5]谭兵、黄胜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4839.html -
了解详情
的利益诱惑时,行为人就容易挺而走险。 (二)民事诉讼中的特点及性质导致 在私法的领域中,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自主解决民事纠纷的权利,并可以自由处分诉讼标的 审判;法院作出判决,也只以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为依据,不得依职权调查证据。因而,当事人主义就为在民事诉讼中谋害他人利益的人留下了缺口。 (三)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14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