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 当行为人认识因素、意志因素可能存在的组合形式。下文便是笔者通过对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四种不同形式罪过心理的逐一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45.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在知悉证明的主观方面,刑事追诉应限于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行政处罚则可扩展至重大过失。 3.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问题 主观 connection)。也即,虽然公司内部人与其他因职务、工作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有机会直接接触内幕信息的人是内幕交易日常监控的重点,而且当事人的身份、职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0.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在知悉证明的主观方面,刑事追诉应限于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行政处罚则可扩展至重大过失。 3.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问题 主观 connection)。也即,虽然公司内部人与其他因职务、工作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有机会直接接触内幕信息的人是内幕交易日常监控的重点,而且当事人的身份、职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26.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安全犯罪、恐怖组织犯罪、邪教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恶势力犯罪、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等严重危害国家政权稳固和社会治安的犯罪,尤其对于极端仇视国家 的。如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主观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盗窃窨井盖的直接目的虽然是为了牟利,并非直接追求伤害不确定人群的人身、财产安全。但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5.html -
了解详情
种是现阶段已经有可能转化为 现实性的可能性,其表明具有了充分的条件和根据,能直接转化为现实性,故而称之为 现实可能性;而另一种是在以后阶段才能实现的可能性, 的类型下予以讨论 ,另一方面又认为,危险犯从主观方面看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注: 参见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中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3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本质的理解。是否承认片面共犯不仅仅是片面共犯的问题, 还与间接正犯、共同正犯密切相关,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一贯的立场。此外, 如果基于 程度上具有非共同故意的主观心理联系, 而片面共犯, 不只是没有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 连最低限度的主观心理联系也没有, 因此,谈不上直接实施和间接实施, 两人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33.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本质的理解。是否承认片面共犯不仅仅是片面共犯的问题, 还与间接正犯、共同正犯密切相关,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一贯的立场。此外, 如果基于 程度上具有非共同故意的主观心理联系, 而片面共犯, 不只是没有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 连最低限度的主观心理联系也没有, 因此,谈不上直接实施和间接实施, 两人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36.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前者如玩忽职守罪、交通肇事罪、过失致死罪等所有的过失犯罪;后者如故意杀人罪、盗窃罪、贪污罪、敲诈勒索罪等。[ 5 ] 二、传统结果犯概念评析 综观上述 按照成立标准说,在我国刑法中,结果犯的范围包括所有的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及少数直接故意犯罪,这里的结果犯是不存在犯罪既未遂的区分问题的;被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76.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不一。有观点认为,防卫意图限于防卫认识。[15]这种观点不仅容易把犯罪的一般故意也作为了主观的违法要素,而且无法解释防卫意思与积极的加害意思并存的情况下 结果发生。根据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所持的态度,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可以分为二种基本的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87.html -
了解详情
种手段,如派人送载有犯罪方法信息的计算机磁盘、光盘,或者犯罪人使用计算机直接向他人演示作案过程从而传授犯罪方法,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空间传授犯罪方法。 另有 教唆,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因此,教唆犯的主观方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三)研究网络教唆,应当意识到教唆犯理论面临着难题。由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89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