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的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者逃逸,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行为,似乎符合共同犯罪的条件。从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上看,上述人员与肇事者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从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上看,他们共同实行了“逃逸”行为。也就是说,在重大交通事故发生以后,上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92.html -
了解详情
幸福村四组043号。2005年10月15日因涉嫌犯抢劫罪被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区分局刑事拘留,同年11月8日被逮捕,现羁押于宜昌市第一看守所。 法定代理人暨附带民事 11日上午,二被告人从武汉市救助管理站逃跑。当日18时许,被告人朱远坤携带弹簧刀与王凯窜至武汉市武昌区小东门附近,看见被害人刘红秀拎着时装包 ...
//www.110.com/panli/panli_66559.html -
了解详情
被告人李永文实施枪击交通民警、进行故意杀人犯罪时,持枪威胁在场群众,阻止群众救助受害交通民警,积极帮助被告人李永文实施犯罪,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在 开枪向交通民警连续射击,是其故意杀人的明确表示;被告人宋喆随即持枪威胁前来救助被害人的群众与民警,是帮助被告人李永文实施犯罪的行为,表明了被告人对他人 ...
//www.110.com/panli/panli_8990.html -
了解详情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1.15法释〔2000〕33号 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4744.html -
了解详情
出于故意则是故意伤人或杀人罪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杀人罪的区别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322.html -
了解详情
特定的义务,如果不履行职责,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究刑事责任;(3)行为人的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即由于自己的行为而引起刑法所保护的 曱对被害人的死亡主观上应为放任态度。还需特别指出的是,一审判案理由中认定“被告人李甲与项甲存在恋爱关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恋爱双方负有相互救助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093.html -
了解详情
未成年人的父母,未成年人在本市又没有任何人能够联系,律师应该积极联系当地的救助站,在救助站同意接收该未成年人的情况下,律师应该尽量为未成年人申请取保候审。第 第四十条 律师应在法定赔偿数额的基础上积极沟通协调,缩小差距,促成刑事和解。如果被害人一方有代理律师,可以先和代理律师沟通。第四十一条 律师促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669.html -
了解详情
属于其次需要解决的实务问题,与标准问题不能混淆。{4}144145 笔者认为,作为刑事责任追究标准的因果关系自然是因果关系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其目的所在 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成立以不作为手段构成的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两者的行为定性、刑事责任相差极为悬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68.html -
了解详情
而死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5年;三例是被告人追赶被害人迫使其跳水而不救助致使其死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3年9个月。[21] 、无期或者3年以上惩役。 [20]所引案例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编:《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1999~2009),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最高人民法院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607.html -
了解详情
而死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5年;三例是被告人追赶被害人迫使其跳水而不救助致使其死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3年9个月。[21] 、无期或者3年以上惩役。 [20]所引案例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编:《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1999~2009),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最高人民法院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5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