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理解这一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犯罪既遂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都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这是因为 张伯仁.犯罪既遂定义浅析[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4. [7]刘之雄.关于故意犯罪既遂标准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1998.6. [8]侯国云.中国刑法学[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2.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前者如玩忽职守罪、交通肇事罪、过失致死罪等所有的过失犯罪;后者如故意杀人罪、盗窃罪、贪污罪、敲诈勒索罪等。[5] 综观上述对结果犯概念的三类表述,其 是针对犯罪既遂形态加以划分后而生成的概念。这意味着无论基本罪是直接故意犯罪还是间接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大体上都可以根据成立标准说所划分出的结果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90.html -
了解详情
预备定罪量刑。 从罪过方面考察,我们认为未完成罪的主观状态只能是直接故意,不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未完成罪的主观 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具有多样性和不固定性,在定罪过程中我们无法直接对行为人的认识因素内容进行认定,因而只能根据客观上出现的此种状况和彼种结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000.html -
了解详情
负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行为人犯罪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等四种不同情况。可归纳如下: 死亡;盗窃犯罪的目的,在于意图把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等。 犯罪的目的,一方面直接反映着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犯罪的性质。例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05.html -
了解详情
是持希望态度的,但这并不等于说首要分子对集团犯罪一定是出于直接故意,不可能出于间接故意。一般而言,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每个人的意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112页。 [30]姜伟著:《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页。 [31]甘添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726.html -
了解详情
那么这种危险是否真的存在呢? 二、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定性的争论 通说观点直接借助杀人罪的类型化构成要件为教唆、帮助自杀行为提供处罚依据的做法,以及做 杀人罪的犯罪构成来说,这种行为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特征相类似,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处罚。[23]还有观点试图借助不作为犯罪的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320.html -
了解详情
那么这种危险是否真的存在呢? 二、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定性的争论 通说观点直接借助杀人罪的类型化构成要件为教唆、帮助自杀行为提供处罚依据的做法,以及做 杀人罪的犯罪构成来说,这种行为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特征相类似,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处罚。(23)还有观点试图借助不作为犯罪的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881.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于犯罪完成阶段或者结果发生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在客观形式上已经没有犯罪人直接实施的犯罪行为,但是犯罪人在此前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促使犯罪 行为人的主观意志而非主观认识。而恰恰在意志因素上,以放任为特征的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存在原则上的区分。希望是一种追求的态度,结果未发生则希望落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216.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隐瞒真象是指行为人故意向对方当事人隐瞒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刑法第224 条在 形式,刑法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形式,并认为在如下情形,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应属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40.html -
了解详情
教唆者的头上。即使有证据证明教唆者有意影响该行为人,也不能成立间接故意,而是直接故意,只是教唆者对教唆目的能否实现的把握程度不同而已。如,甲因 对以上五方面内容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教唆犯 教唆行为 教唆对象 教唆内容 教唆强度 教唆故意 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