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廓清机制的特征这一一般理论性问题,有助于建立起对案例参阅机制的抽象、概括的认识基础,进而促进机制实践和路径探索。 (一)案例参阅提供了典型案例的 仅在于示范,在于引导办案人员建构正确的思维方式,以最佳视角理解法律和感受案件事实。示范是法律应用意义上的,其中指导份量的说服性和拘束效力的选择性,比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455.html -
了解详情
进而从社会政策的角度体会、反思与评判先例的合理性。如上所述,遵循先例是理性在认识到自身局限性之后所采取的一种补救制度。既然如此,先例本身必须符合理性;不符合 中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具体法律解释也就是先例。最重要的是,抽象解释一般都是以命令形式在缺乏具体事实的背景下发布的,因而不可能像普通法中的个案解释那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84.html -
了解详情
的证明标准。而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法官和公众的整体认识能力难以适应过于抽象的目的性、原则性的证明标准。而适用于不同种类案件的具体明确的证明 误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定事实上的错误,二是适用法律上的错误。由于法律适用的标准较为明确,而案件事实真实性的问题标准不一,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前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498.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界却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因此,对其就难免存在着不少模糊、矛盾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是否拥有科学的内涵,是行为犯在刑法学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本文拟对此 所预定之抽象危险之危险犯。行为只要符合构成要件所描述之事实,即可认定具有此等抽象危险,无待法官就具体案情而作认定。(注:参见林山田著:《刑法通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1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不可分离性的效力规则的外在形态-诚信原则的基本规则体系。最后笔者探讨了认识诚信原则与民事法律行为不可分离性对我国未来民法典基本原则之确立的指导意义。 体系;德国民法典总结出私法自治需要通过法律行为制度来实现,即在民法典体系上抽象和概括出法律行为概念,但法律行为毕竟仅仅是实现私法自治的法的手段而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718.html -
了解详情
看成是《德国民法典》的最大缺陷,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德国民法典》没有凸显人在民法中的中心地位是事实,但这不应是总则设立之过,而是具体 总-分结构了。[14]总则是自然法学家们为了得到普通的,基本的原则而利用非常抽象的推理方法的结果。[15] 3 瑞士民法典结构[16] 《瑞士民法典》应是两个部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333.html -
了解详情
学说,已如上云。或许是由于大多数国家民法典将物权请求权规定于物权编,或许是错误的物权概念和物权权能理论误导了视听。总之,多数学者将物权请求权定性为非 由于物权返还请求权与取得时效相牵连,所以物权返还请求权无适用消灭时效的余地。⒃事实是这样吗?消灭时效与取得时效是不同的制度。消灭时效成就,物权请求权消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987.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观点认为,诈骗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被害人或第三人的财产损失,行为人获得财产或财产 就是在立法上把诈骗犯罪之构成模式截短来规定其他欺诈犯罪,即用所谓抽象的危险构成要件以遏制欺诈犯罪进一步发展到诈骗犯罪的程度,这不仅有利于预防欺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47.html -
了解详情
经验一眼望害通常会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与结果.也需要结合其他事实和证据进行判断.否则就会发生错误。例如.甲与乙打架.乙受伤.回家不久忽然死亡.而事后经 因素的查明与行为人意志因素结合共同构成了行为人故意和过失的内容。具有这种认识因素并不直接导致刑事责任它只是成立犯罪的一个前提罢了。 事实上,我们并不反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42.html -
了解详情
和犯罪方法相结合的有机体,并且是对犯罪行为和犯罪方法共同点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因而,方式、犯罪方式、行为方式等词语和情节、当场等词汇一样,它们不 为人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前提下,被害人对客观存在的事实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而表现出非真实的意愿。从后果来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当然有违受害人的本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10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