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可参与性方面的欠缺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是十分明显的。民事审判程序正当性的一个重要基石就是程序公开,保障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这是处分原则的基本前提。在参与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处分甚至放弃其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可以自行决定权利行使的形式和程度,从而约束审判者恣意行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295.html -
了解详情
相去甚远。首先,它与罪刑法定原则的有些背离。刑事和解制度主张和解协议可以由国家专门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处分的依据,即和解协议可能会作为 的诉讼效率;能间接实现刑事司法整体效率,即打击犯罪与预防犯罪的效率;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当前刑事和解制度存有三种模式:一是加害方被害方自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6868.html -
了解详情
法定代理人的意思表示,视为当事 人的意思表示,其所进行的诉讼活动,视为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其在民事诉讼中,不仅有权处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有权代为处分当事人 充分行使释明权,即:在立案阶段,负责立案的法官应对原告或其代理人进行释明,保证原告诉状中起诉的被告原则上为监护人,同时可告知其如果知道或查清无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1485.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再审中各种权利义务的处分又都是从当事人意志出发,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都反映出国家职权对民事诉讼的不当干预,直接影响了司法公正。 2、 公正裁判的角色形成冲突,完全不符合不告不理、诉审分离的民事诉讼原则,实际上形成了审判权对诉权的监督与制约。法院如果以职权主动启动再审程序,势必将自己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274.html -
了解详情
协议,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当事人各自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二是作为当事人一方的权利人放弃或减少某些实体权利。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必须是当事人自愿的结果 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一规定明确了依法处分原则的定义,即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依法支配自己的民事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30.html -
了解详情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可变更民事行为法律后果的实现,只有在当事人提出请求的前提下人民法院才可予以审查裁判,否则将构成对处分原则的违背,不符合人民法院审判活动 限制,在法律适用上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将请求变更权的行使期限届定为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684.html -
了解详情
主动收集证据〔66〕。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由于强调法院的中立地位和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等,使当事人具有了真正主体性的地位,这种主体性一方面意味着纠纷 ,决不是说证明责任问题仅应当由实体法学者研究。事实上,证明责任属于程序法的传统领域,从而使程序法学者在证明责任问题上具有先行优势,同时证明责任主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63.html -
了解详情
基本指导思想与最高理念。司法为民在民事审判领域的体现与具体化就是对两便原则的遵循和运用。 而诉讼调解制度则是便于群众进行诉讼,便于人民法院办案这两便原则 裁判提供了可乘之机。 调解协议应是当事人妥协让步的结果,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愿,是当事人处分民事权利的行为,但调解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使之不合理、也有损效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39.html -
了解详情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可变更民事行为法律后果的实现,只有在当事人提出请求的前提下人民法院才可予以审查裁判,否则将构成对处分原则的违背,不符合人民法院审判活动 限制,在法律适用上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将请求变更权的行使期限届定为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3.html -
了解详情
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委托或普通委托,即委托代理人只能为一般的诉讼行为,而不能处分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另一类是特别委托,即代理人除代理一般的诉讼行为外 的随意翻悔均被各国法律所严格限制。但是,民事诉讼所奉行的诚实信用原则又决定了司法裁判应当建立在当事人诉答真实的基础之上,如果当事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抗拒或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6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