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意义。 4、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认证公开制度 认证公开制度同样包括两个方面,既对证据可采性判断的公开和对证明力判断的公开。该解释第七十 ] 参见肖建国:《人民法院报》2001年10月17日。 [4] 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116页。 [5] 陈瑞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18.html -
了解详情
准备的核心,而且审前准备鲜有当事人参加,即使当事人参加,也经常是法院与当事人的单方接触,这种做法使法官难以保证中立性和公正性,致使开庭审理形式化。因此,改革审 程序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设立文书提出命令制度。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七种证据中,书证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经常被运用。司法实践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015.html -
了解详情
性质与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质相近,而强制执行程序又无规定时,笔者以为可以适用民事诉讼程序的有关规定。因此,在强制执行程序中如遇有关证据方面的 案件很少,主要原因就是担心申请人无理缠诉,四处上访,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引入证据制度,适用申请人举证责任,使申请人自始至终参与执行活动,对被执行人履行能力有实事求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630.html -
了解详情
特征,但又不完全是正当当事人,这样就把民事诉讼中形式上的当事人与正当当事人相混淆了。由于当事人是民事诉讼中的主体,不能正确地判断是否为正当当事人必然 出来,如果对方有证据,而无正当理由拒绝提出时,应当如何加以处理,这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 七、民事再审程序 民事再审程序尽管只是民事诉讼中一个特殊的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613.html -
了解详情
长期的发展、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享有独立的程序地位。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庭前准备的规定过于宽泛,其地位完全依附于庭审程序 根本上就是通过庭前准备,保证将来庭审中一方当事人能够就对方当事人的请求主张和证据进行充分的辩论,以防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关于举证时限制度,我国目前较为明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190.html -
了解详情
类案件一旦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原告可能会承担较重的责任,因此,原告会尽可能消除不利的证据,做好诉前的扫尾工程,甚至一些案件法官内心已经认识到案件真相, 第101、102、103条,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明确适用,增强其操作性。(2)扩大伪证罪的适用范围,将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列为打击目标 (二)增强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22.html -
了解详情
之久。第二、造成司法裁判法律后果的混乱,产生了司法正义的质疑。由于法官在民事诉讼中居中裁判,因而当事人在自己收集提供证据时,总是围绕着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行为具体表现在:不作为、滥用职权、超越职权、徇私枉法等行为。从其行为的情节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看,应当明确规定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同时明确,确立民事经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793.html -
了解详情
(1)肯定说 认为程序法律事实应当成为证明对象主要理由: 第一、程序法是实体法的实施法,查明程序法事实,有利于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办案,保证实体正确而公正实施 相关规范文件和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而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既有当事人主张的程序法律事实,也有主张证据事实的,虽然学理界有不同争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735.html -
了解详情
,采用的方式、手段可能会违反法律的规定或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由此产生了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问题。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手段违法或不正当主要有两种类型 回答,尤其是有待于司法解释和判例给出答案。 注: ①参见卞建林主编:《证据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4页。 ②参见宋英辉:《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67.html -
了解详情
的民事抗诉制度不足以发挥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作用,在修改后的民诉法中应当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改现行制度中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均 是根据原审中双方当事人提供并经质证的证据认定的事实,即使不是客观事实,检察院也不能凭新的证据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而提起抗诉;第二,根据民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90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