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致的。对于受贿罪的主观要件的具体形态,学界通说的观点是直接故意,是否存在间接故意的主观形态备受争议。笔者同意受贿犯罪不存在不追求结果但放任结果 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行为人要么直接利用自己的职权,要么利用由于自己职务而产生的便利条件。一般情形是利用现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010.html -
了解详情
是一致的。对于受贿罪的主观要件的具体形态,学界通说的观点是直接故意,是否存在间接故意的主观形态备受争议。笔者同意受贿犯罪不存在不追求结果但放任结果 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行为人要么直接利用自己的职权,要么利用由于自己职务而产生的便利条件。一般情形是利用现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995.html -
了解详情
此划定了侵权法的保护范围,也即指明了以下利益,对于这些利益的故意或过失侵犯会导致损害赔偿请求权。[49]通过这三个一般条款,侵权责任的三 46页。除此之外,Braggemeier教授主张建立统一的行为不法理论,不区分故意非故意侵害和直接间接侵害,所有侵害的违法性判断都适用行为不法理论,参见注[4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958.html -
了解详情
。本条规定说明,不管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害结果,只要造成这种结果的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行为人都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行为人是否犯罪首先取决于他在主观方面是否 区分行为人明知的危害结果是必然要发生的还是可能要发生的;对行为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认定主要考虑行为人的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对其明知的危害结果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79.html -
了解详情
所直接侵害或者威胁的具体的社会关系。[3](P116)因此,要准确认定某种犯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必须正确认识该种犯罪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会有什么样 或者放任。对结果犯而言,我们可以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上判断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但对于那些非结果犯如行为犯、举动犯而言,则不能也无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98.html -
了解详情
区分行为人明知的危害结果是必然要发生的还是可能要发生的:对行为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认定主要考虑行为人的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对其明知的危害结果是采取 上并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因而我们可以发现:过失犯罪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并不直接指向危害结果发生的方向!至少,在行为人看来是这样的。多数情况下,危害结果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607.html -
了解详情
对故意的内容却不无争论,理论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1)主张本罪只限于间接故意,不包括直接故意在内。这其中包括了两种见解.一是认为本罪故意内容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这些故意行为方式,即是表明了行为人对伪劣产品被生产出来、被销售出去这种危害结果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88.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界传统观点认为这里所指的杀人、重伤和其他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罪是故意犯罪,不包括过失犯罪。所以,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因 的罪过形式,基本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也可能是过当(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例如,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200.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如果从民事责任的角度探讨商业诽谤行为的要件时,受害人无需证明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有虚假陈述,造成损害,就构成商业诽谤;如果从刑事责任的 活动的信息与评价,足以使之名誉扫地,或者诋毁竞争者产品或企业的优点,直接或者间接使用任何其他不符合职业道德原则并且容易损害他人企业的手段。第二种侵权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98.html -
了解详情
做出明确法理梳理,从而出现遇到醉酒就忽略特定状态下刑事责任能力之具体认定,直接判定主体适格。按照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但是毕竟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是追求的态度,因此不能认定为直接故意,而是间接故意。[19 ]此观点将对交通肇事罪之构造产生巨大改变而不仅只表现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5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