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贬降。这并不是先前理论的简单相加,实际上体现的是对于法律与道德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在此,升华的是给付效果,贬降的是强制执行效力。 三 自然债务 法律本身的执行成本必将十分高昂。 自然债兼具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属性,其内容取决于一定社会的道德,即人们所认为的那些虽然以诉请求不当,但若他方自愿履行则应当有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887.html -
了解详情
意见的学术界专家,其实都是在以道德的立场为评判的价值起点,只不过他们的道德立场不同罢了。一般而言,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最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 称,婚姻法第四条是倡导性条款,是以立法形式明确告知公众,我们倡导什么样的婚姻家庭关系,实践中,当事人不得单独依此条规定提起诉讼; [23]意味着单独依此条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003.html -
了解详情
有效的手段?我本人认为在奥斯汀、格雷、霍姆斯和哈特等人所信奉的实证主义立场中不可能找到这种防御手段。因为这些作者对我来说似乎是把问题歪曲成了似是而非 他的理论必然会导致形式主义倾向。[6] 第六,在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中,有一个问题在任何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讨论中都占支配地位,以致于全面影响了关于这一主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777.html -
了解详情
的实质性倾向。所以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过多强调法律与道德密切关系,过分强调继承中国法的伦理传统,会导致法律界限的模糊化,法律作用的弱化,实为有害。当代中国法的 历史脚步》,黄宪起等译,144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 [33] 其实法律与道德的分离被公认为是自由的前提。参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80.html -
了解详情
严重的威胁。 相反,如果从技术性的角度出发,以法律的中立性(非伦理性,即法律与道德的无必然联系)和技术性作为逻辑起点,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批判的特点,所以,也常被人认为,在法律职业的某些理论方面,批判法学的主流与传统法学有着极其暧昧的关系。48通过梳理,我们可以说,大部分持建设性批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202.html -
了解详情
实证法学派、规范法学派及新分析法学派)从实定法的角度来攻击,试图从纯规范等角度来切割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时,它们也同时深陷于了一个矛盾的怪圈中而 规则来构建和谐社会时起,尽管最初法律只是作为道德的附属被讨论与解读的,但是现实与人类的价值渴求决定了法律与道德之间永远是一种难分难解的关系,正所谓法律是显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16.html -
了解详情
人性尊严论述是紧扣着这两个关键问题发展出来的重要理论。人性尊严是法律、政治与道德论述的共同基础,包括内在价值与个人责任两大原则,两者分别对应平等与自由的 因素的立场属于自然法论,主张法的概念不必然包含道德因素的立场属于法实证主义。发言的立场是,认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具有必然性的立场是自然法论,认为法与道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092.html -
了解详情
转换机制及其理性基础,以及同一背景下的法律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以期对于人们的道德论辩,以及灾后的道德重建与制度重建,提供必要的智识框架。 一、自然灾害中 与公共生活教育而言,其实主要是政治教育。我们从革命和改革一路走来,国家的建设在政治上已经逐步定型,故而在面对此次严重自然灾害时我们能够快速动员和应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801.html -
了解详情
调控手段,均不能完及市场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控任务。那么,是否可以“道德法律化”呢?一般情况下,法的创制只有契合伦理道德精神,才能确保良法得以产生;惟 祸根”[2] 二 那么,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与法律角色及其何以构建呢? 理论探讨的价值归宿就是服务于实践。对法律与道德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就是期望能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88.html -
了解详情
,与形式性思维相对。具体表现为传统法官在法律与情理关系上往往倾向于情理;在法律目的与法律字义面前倾向于目的;在思维方面“民意”重于“法理”,具有平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313页以下。)。正是因为法律与道德等事实性因素在中国的过于密切结合,才出现法律的非形式化、非自治化,使得法律事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2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