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因为没有诱劝、指点和帮助,就不会有他人的自杀。怂恿、诱劝是直接引起他人自杀的起因。因此,教唆或者帮助自杀是他人自杀的起因或原因,他人自杀则 颠倒。例如,在论及致人自杀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时,有以下这样一段论证:如果行为人没有杀人的故意(包括没有杀人的间接故意),尽管行为人的行为与他人自杀有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23.html -
了解详情
、意志因素是罪过的常规因素,情绪情感因素是罪过构造中的排除因素。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属于意识,疏忽大意的过失属于前意识。注意能力与认识能力 ,因而将情感纳入罪过心理是势在必行的。⑽不过,正如前所述,由于我国刑法在对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界定用语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人的情绪情感因素,并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07.html -
了解详情
排污费或者治理费用而不设置排污处理设施或停开排污处理设施,将含毒废水直接排出,致使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 差异造成定性差异的逻辑矛盾。如果认为本罪主观方面可以由故意构成(不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那么与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有关过失犯罪(如交通肇事罪、重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33.html -
了解详情
实行犯罪的事实应当认识,因此,在前述关系中对于参加共谋的事实能够认识,即使没有直接参与实行行为者,也意味着以他人的犯罪行为作为自己的手段实行犯罪,没有理由认为 ,行为支配说认为,共谋共同正犯因为参与谋议而对于直接实行者分担实行意思有影响,使之实行犯罪;间接故意正犯类似说认为,共谋共同正犯是利用实行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00.html -
了解详情
罪的标志;实害犯也存在于只有完成形态而没有未完成形态的少数直接故意犯罪、大多数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实害犯的结果是否发生是区分 种是现阶段已经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性的可能性,其表明具有了充分的条件和根据,能直接转化为现实性,故而称之为现实可能性;而另一种是在以后阶段才能实现的可能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44.html -
了解详情
案(Scottv.Shepherd)中存在的是故意的、非直接致损的过错行为。它既不属于侵害之诉(Trespass)也不属于间接侵害之诉(Case)。对于十 很容易地成为了社会对矫正正义观念中的一个部分。人们开始相信他们不但在受到直接人身伤害(不论是否存在过错)时有矫正正义下取得回复的权利,而且他们有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730.html -
了解详情
罪的标准。 [23](P225-256)[24][25] 其五,犯罪构成与犯罪既遂是两个没有直接联系的概念。犯罪构成立足于犯罪成立的角度,而犯罪既遂立足于犯罪 下予以讨论,另一方面又认为,危险犯从主观方面看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31](P208)且通行的危险犯的理论也不可能对刑法分则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3.html -
了解详情
因为没 有诱劝、指点和帮助,就不会有他人的自杀。怂恿、诱劝是直接引起他人自杀的起因。 因此,教唆或者帮助自杀是他人自杀的起因或原因,他人自杀 人自杀行为是否构成故 意杀人罪时,有以下这样一段论证:如果行为人没有杀人的故意(包括没有杀人的间接 故意),尽管行为人的行为与他人自杀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不负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11.html -
了解详情
肇事可以作为先行行为,进而认为只要行为人肇事后逃逸不予救助,就可以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尽管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具有放任乃至希望的心理),确实可能会出现上述 这样才足以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4)在行为人对加重结果存在故意时,无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结果加重犯都有成立的可能性。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5.html -
了解详情
。本条规定说明,不管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害结果,只要造成这种结果的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行为人都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行为人是否犯罪首先取决 于他在主观方面 区分行为人明知的危害结果是必然要发生的还是可能要发生的;对行为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认定主要 考虑行为人的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对其明知的危害结果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40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