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犯罪本身是否是行为的一种样态呢?我们认为不是,所谓的间接故意犯罪行为是一种法律上拟制的规范行为概念。我们反对拟制性的规范行为概念,因此间接故意 综上,我们认为从事实描述的角度,在所有的犯罪样态中,可以称之为行为的只能是直接故意的作为与不作为和持有。 从功能性的角度,刑法中的行为有犯罪行为和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48.html -
了解详情
就难以认定被害人是否是基于陷入错误而自愿交付财物。所以在对合同诈骗罪犯罪人的主观故意进行界定时,必须要结合行为人是否采用欺诈手段这一最根本直观的判断准则, 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属于目的犯,因此其主观方面只包括直接故意,排除间接故意和过失。实践中,合同诈骗罪往往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对于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510.html -
了解详情
经过,都显示了当事人行为的特殊性。一方面,从案由看,公安局提出的起诉意见是认定故意杀人这一重罪名;另一方面,从办案过程看,公安局和检察院均对法制采取认真负责的 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从法学理论上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是容易的,但具体到某一案件上,特别是犯罪嫌疑人在拒不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582.html -
了解详情
只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不包含因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情况。[6]97年刑法中交通肇事罪规定的太 符合立法原意,有利于实现立法目的;(4)有利于实现罪行相当。[8]当然肇事后再故意或过失发生另一起交通事故致使他人死亡的情况又另当别论,我们这里不予考虑这种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01.html -
了解详情
讨论看,学者们对防卫过当中存在疏忽大意过失的形式没有分歧,而对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是否属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存在不同意见。因此, 的立法精神。那么,是否由于“行凶”后面紧接着规定了“杀人”的犯罪行为,就可以将故意杀人行为从“行凶”中排除出去呢?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判明犯罪分子行凶只是出于明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80.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为个人合同诈骗。 三、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的,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这里的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 种截然对立的看法。否定论者认为,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只可能是直接故意,不包括间接故意,因为合同诈骗罪作为目的型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84.html -
了解详情
)指《性别歧视条例》(第480章); “佣金经纪人”(commissionagent)指按照第16条解释的佣金经纪人; “作为”(act)包括故意的不作为; “直系家庭成员”(immediatefamilymember)就任何人而言,指因血缘、婚姻、领养或姻亲而与该人有关 ...
//www.110.com/fagui/law_12013.html -
了解详情
片面共犯了。[13](p368369) 根据二中的情形,鉴定人、证明人、资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应该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但这世界上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态度,而在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单方面暗中帮助的情形下,行骗人是直接故意,上述人员是间接故意,其对保险诈骗的犯罪结果持放任的态度。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9509.html -
了解详情
案后对于是否知晓作品的侵权事实一般都是矢口否认,这种现状造成了对犯罪嫌疑人主观故意认定的现实障碍。因此,实践中对深度链接行为适用片面共犯理论存在极大 的有序运行时,作为保障法的刑法才应当启动。 然而深度链接行为究竟是直接侵权还是间接侵权,究竟是采取服务器标准还是一般民众的感知标准,在行为违法性与危害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3729.html -
了解详情
-PEH 29, Comment g. {25}See REST 3d TORTS - PEH 3; REST 3d TORTS PEH 29, Comment d and Comment j. {26}德国法学上称之为故意及过失的客体。参见〔德〕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3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