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在司法实践中哪些被舍弃了,哪些被司法人员想像性地重构了。[7]刑法学中的行为作为犯罪概念的基础,由于以前对于行为概念的模糊认识,在行为与犯罪的基本 时是经过价值评判的;离开价值评判,动作本身在刑法中没有独立的意义。动作也不是完全只有一个点。动作既然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它应当具有独立性。动作的独立性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609.html -
了解详情
损失带来的利息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因为它具有不可量化性,变动性,也不能作为犯罪数额。同时按照《解释》的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诈骗的 不能弥补损失,被害人方可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起诉。这实际是规定被害人对贷款诈骗犯罪被告人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与前述规定相冲突。其主要考虑是案件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602.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认识的原动力和最终目的。[30]利益是主体实践、认识的最终目的。犯罪行为作为犯罪主体的实践活动,他追求的原动力与最终目的也无外乎为利益了! ( 法治便也无法最终实现。 这样定义,是否会回到资产阶级法益说立场上了?不是。我们的利益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观,与资产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利益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541.html -
了解详情
而只把于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作为犯罪,那么,犯罪分子就会权衡利弊,不愿意冒受刑罚惩罚的风险实施侵害他人注册商标权的行为牟取 3}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4}高铭暄.新型经济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5}陈友锋.刑法分则(下)社会法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032.html -
了解详情
的集中反映,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境遇;冲突;犯罪 【写作年份】2003年 【正文】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10年前,我国每年将 又将重新在我国出现;[18]三是我们对犯罪的认识更多的集中在积极的作为形式,对弱势群体中出现的不作为缺乏关注,而这一点恰恰也可能产生严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475.html -
了解详情
付出了足够的对价(sufficiente consideration)并且不知晓该财产属于犯罪收益,则该财产停止作为犯罪收益。[9]如果作为犯罪收益的财产经过两轮的合法继承, 时,任何人如若想否定这一指称就应当证明该财物的合法来源,在不能提供这种相反证明的情况下,法官即可采纳原告的证据,或者基于原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05.html -
了解详情
多是一种主观臆断。规范的引导力(Motivationskraft)对有过刑罚经历的人效果更不明显,这与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所呈现的结果完全一致,因而毋宁说 是,这是否会导致被认定为累犯的犯罪分子大幅度地增加。将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累犯成立的前提不会导致这种后果,因为《修正案(八)》之前的刑法并未对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884.html -
了解详情
多是一种主观臆断。规范的引导力(Motivationskraft)对有过刑罚经历的人效果更不明显,这与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所呈现的结果完全一致,因而毋宁说 是,这是否会导致被认定为累犯的犯罪分子大幅度地增加。将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累犯成立的前提不会导致这种后果,因为《修正案(八)》之前的刑法并未对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487.html -
了解详情
上,最高人民法院指出:从全国法院受理案件的情况来看,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犯罪案件日益增多,2000年1月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 或者社会治安案件来处理,也防止将普通刑事犯罪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来处理。这样既不会放纵犯罪团伙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从而贯彻打早打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697.html -
了解详情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上诉不加刑原则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历尽艰辛。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正, 的警示作用,警戒可能犯罪的人,以及保护将来的可能受害者不再受侵害。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完善作为刑事二审程序的基本原则之一的上诉不加刑原则,适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