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 的区别。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068.html -
了解详情
理解何谓所谓“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根据《最高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之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 但逃离现场的行为并不都是刑法意义上的逃逸。还需要说明的是,肇事者对被害人的救助行为,是其对自己肇事行为的事后补救措施,也是其在肇事后的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3809.html -
了解详情
女,1950年3月20日生,汉族,住武陟县木城镇和平街4组,系被害人蒋红卫之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女,1970年8月10日生,汉族, 相比较典型的故意伤害致死犯罪,被告人的主观恶性较小,被告人在犯罪后采取了积极的救助行为,让和飞宇拨打急救电话;被告人属于激情犯罪,双方平时关系很好,酒后一时 ...
//www.110.com/panli/panli_306196.html -
了解详情
某乙的委托代理人张轶超、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赵军涛到庭参加诉讼。因本案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经院长批准延期审理一个月。现已审理终结。河南省宝丰县人民检察院指控 本院在量刑时酌情予以考虑。关于辩护人辩称“事故发生后,被告人王亚朋一直在现场救助被害人,直到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才被带走,应系自首;被告人王亚朋 ...
//www.110.com/panli/panli_300261.html -
了解详情
被害人生命的主观心态,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的故意;被告人积极救助的行为表明其主观上并非放任被害人死亡。因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 ,应予支持。 [解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关于相约自杀未死者的刑事责任。本案属于单纯自愿的相约自杀案件。在该类案件中,对于未死者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136.html -
了解详情
经控辩双方质证的下列证据证实: 1.重庆铁路公安处重庆西车站派出所出具的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证实该所接到重庆华铁储运公司报案后,即派员赶赴案发现场展开取证 利的辩护人关于被告人魏利犯罪后主动向医疗部门和交通警察打电话报案,且积极救助被害人的行为属于自动投案,具有自首情节的辩护意见,经查,被告人魏利委托 ...
//www.110.com/panli/panli_137079.html -
了解详情
反对,可以考虑在被告人无力或无足够的能力对被害人进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情况下,由国家对被害人进行及时、适当的救助,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及时、足额 法律网-法学在线》 【参考文献】 [1] 关于死刑复核制度的条文,在我国的刑事法律规范中寥寥可数。[2] 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1条规定,死刑案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545.html -
了解详情
正当、合法的行为,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抓捕造成的伤害后果,扭送公民不应当承担刑事及民事责任。因此,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要求被告人张德军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权。一些地方还以立法形式设定见义勇为奖项,规定见义勇为人不仅有权利对被害人进行救助,而且可以因此获得奖励。 见义勇为的成立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构成要件:第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33.html -
了解详情
和特别加重犯来规定的,并没有将犯罪行为包括在先行行为之内。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有: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418.html -
了解详情
和工事;禁止在天体试验任何类型的武器及进行军事演习”⑶.所有这些规定是公约在国际刑事方面的禁止性规范。该条约谴责旨在煽动或鼓动任何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侵略行为 迫使他人违心地出卖肉体与人性交的犯罪行为。这里的暴力,是指行为人直接对被害人使用殴打、捆绑、按捺、禁闭等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的行为。所谓胁迫,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