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肇事者逃逸会造成被害人的死亡,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而指使肇事者逃逸的,就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不是交通肇事罪。就本案来说,本案被告人关丽云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上是不希望被害人死亡,因而可以排除其主观上有直接故意的情形。但是,被告人关丽云主观上是否有间接故意,即放任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本案中缺乏证据予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462.html -
了解详情
。尽管如此,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行为人同本人的职务、职权密不可分,而且还是通过本人直接行使职务行为来实施犯罪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则不同,因其行为人不归属于任何 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采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将下列故意实施的行为规定为犯罪:(1)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任何人员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948.html -
了解详情
目的,却希望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一心理态度是一种直接故意,而不可能是间接故意。诈骗罪是一种智力型犯罪,被害人受骗的前提是行为人使用了欺骗 信用卡的;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恶意透支的。保险诈骗罪: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879.html -
了解详情
目的,却希望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一心理态度是一种直接故意,而不可能是间接故意。诈骗罪是一种智力型犯罪,被害人受骗的前提是行为人使用了欺骗 信用卡的;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恶意透支的。保险诈骗罪: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874.html -
了解详情
包括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情形{9}。对此,先行行为构成非法狩猎罪[5],不作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又因先行行为与不作为之间存在目的与结果的牵连,从而基于牵连犯的处罚 将其心理状态归为过失不尽合理。而倘若作为直接故意,则意志因素是希望被害人死亡,这也不合情理。作为间接故意,则较符合法定刑的整体平衡与实际情理。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83.html -
了解详情
,尽管危害行为引起的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有那些具有刑法意义和价值、能够对定罪量刑产生直接影响的结果,才可能成为刑法上的危害结果。[26]因此,刑法第20条第1款 本身就包含着造成他人伤亡的必然性,行为人对该结果虽说不是决然出于直接故意,但出于间接故意完全可能。有据于此,德、日;刑法对不同情形的交通肇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821.html -
了解详情
若行为人对导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存在追求、希望的意志因素,则是直接对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侵害,就应当构成危害公共安全 司法实践中也具有模糊性,难以区分,适用同一法定刑具有合理性。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远远大于间接故意,尤其是过于自信过失,配置同样的法定刑,则与罪责刑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551.html -
了解详情
若行为人对导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存在追求、希望的意志因素,则是直接对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侵害,就应当构成危害公共安全 司法实践中也具有模糊性,难以区分,适用同一法定刑具有合理性。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远远大于间接故意,尤其是过于自信过失,配置同样的法定刑,则与罪责刑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530.html -
了解详情
本身是过失犯罪,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将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允许间接故意或者直接故意,又贯在交通肇事罪的罪名之下,那么整个交通肇事罪的性质将发生根本变化 的死亡与行为人驾车逃逸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被害人之所以死亡,那是行为人肇事的直接后果,对肇事者应适用第133条第二档的规定,属交通肇事以后逃逸的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94.html -
了解详情
总之,共同犯罪理论博大精深,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共同 故意 共犯 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共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25 故意的形式与具体内容完全相同。就故意的形式而言,双方均为直接故意、双方均为间接故意以及一方为直接故意另一方为间接故意时,只要是同一犯罪的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