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犯罪嫌疑人实施了一种或几种犯罪行为。即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明知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仍然主动联系有关机关或人员,亲自陪首或者送首,目的是将犯罪嫌疑人有效 视为送亲归案,故最高人民法院未认定其具有自首情节。需要强调的是,按照《意见》的相关规定,吕志明的行为虽不构成自首,但其亲属主动联系公安机关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0707.html -
了解详情
利息属于直接经济损失抑或间接经济损失直接决定了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认为利息属于间接经济损失,则本案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单位)只有10万元未达到司法 的每一个罪名,没有理由将滥用职权罪排除适用追诉时效。 其次,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角度出发也会看出如上结论并不合适。一般认为,法益保护机能主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965.html -
了解详情
利息属于直接经济损失抑或间接经济损失直接决定了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认为利息属于间接经济损失,则本案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单位)只有10万元未达到司法 的每一个罪名,没有理由将滥用职权罪排除适用追诉时效。 其次,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角度出发也会看出如上结论并不合适。一般认为,法益保护机能主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947.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关联:案件的主要事实并不包括全部案件事实,而是犯罪构成要件事实,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犯罪事实是否发生,二是犯罪行为是否是犯罪嫌疑人所为。凡是 (中文版)[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1995:64. [6]郭梅芳:《法律证据相关性的逻辑思考》,载于《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2期。 [7]甬仑检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358.html -
了解详情
嫌疑人构罪或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而是通过审查证据和事实确定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以决定是否有逮捕必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 说明理由,并且可以建议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等措施,侦查终结构成犯罪的直接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建立适用无逮捕必要不捕案件风险评估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613.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完全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身犯数罪,应数罪并罚。 第三种观点认为,六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应定绑架罪。理由是 定罪处罚。熊志华敲诈勒索案与本文研究的案例相似,但结论却大相径庭,从而导致当事人命运悬殊。因此笔者认为,是否有控制被害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并不能将敲诈勒索罪与绑架罪截然分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661.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实践的附随性和犯罪构成独立性的矛盾。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在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过程中,通过犯罪嫌疑人的交待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发现了 申报制度的破坏。 客观方面表现为,有义务申报财产的国家工作人员拒不申报或者虚假申报,情节严重的行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拒不申报。所谓拒不申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56.html -
了解详情
模拟,从逻辑上讲,都是先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的某具体犯罪,然后才能得出根据其犯罪事实可能适用何种刑罚的结。对此,曾经有同志提出,既然未经 要更为恰当一点,即当且仅当符合这两种情形时,司法人员才会考虑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取保候审,但是具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适用取保候审却不清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65.html -
了解详情
: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不得威胁、引诱他人改变证言或作伪证以及进行其它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 的,不属于伪造证据,但是其所指的仅仅是失实。不仅限于伪造证据一方问题上,那么,非明知,非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是否构成犯罪,什么是隐匿,毁灭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527.html -
了解详情
贪污犯罪的打击力度。因此,确定贪污共犯的地位、贪污共犯中非特殊主体犯罪行为的定性以及贪污共犯中各犯罪嫌疑人贪污数额的认定刻不容缓,故此,本文就贪污罪共犯 和整个案情,先确定各成员应承担百分之几的责任,根据这一责任的百分比数再换算成为作为对是否构成犯罪和怎样处刑依据的数额,如某甲伙同他人共同贪污受贿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3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