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主体地位的第三个阶段[11]。程序主体性原则将当事人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诉讼主体,集中体现了当事人本位主义司法的立场。程序主体性原则与程序保障理论紧密联系 主张的前提。当前当事人申请法院取证的程序机制极不健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法院依申请调查取证的制度。问题在于该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403.html -
了解详情
一切财产性争议,而不限于合同争议。根据财产权案件的不同特点,适用协议管辖的民事案件主要应为以下几种类型: 1、合同案件 市场经济要求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 的利益、保证国际交往的顺畅进行都是不利的。 七、结束语 公正与效率是当代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目标,亦是拓展协议管辖适用范围所应追求的最终目标。协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9.html -
了解详情
新的证据的规则是证据规则中的必要组成部分。2002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民诉证据规则》),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第132条关于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规定,适用公平原则裁定费用负担更为适合,并且据此裁定由新的证据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66.html -
了解详情
于通过程序进行解决。比如,张三与李四就一房屋发生纠纷,提起诉讼,在双方协商过程中,李四不能以放弃房屋的产权为条件来换取张 波.交换关系、利益边界与经济理论[J].学术研究,1996,(8). [7]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18. [8][日]棚濑孝雄.纠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06.html -
了解详情
。而这种状态(拉丁语为nonliquet)已然超越当下人类的认识能力。同时,囿于诉讼中可资利用的证据方法之有限性,上述存否不明的状况着实在所难免。倘若法官 的法律效果导致一方当事人遭受的不利益或危险。事实存否不明的情形下,由于民事诉讼采用的是双方当事人对立的构造,因此法官适用证明责任规范承认抑或不承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1.html -
了解详情
独立的法律地位,区别于本诉中原被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5条、第66条规定: 1、有独立请求权的 答辩;申请回避;提出管辖权异议;提出上诉等,第三人与本诉中的原被告民事诉讼权利义务基本相同。但第三人行使这些权利的目的并不同于原被告,而是维护自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893.html -
了解详情
缺失状态。基于审判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界的强烈呼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以及与 法系国家规定则较为宽松,如德国法律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当法官认为不至于延迟诉讼或当事人对于逾期的行为本身无过失才准许提出,日本法律允许当事人对预期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80.html -
了解详情
审理;非基于同一事项或事件提出的案件,但可以起到抵消、吞并本诉诉讼请求的,属于任意性反诉,可以在审理本诉时提起,也可以另行起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10.211. [3](德)狄特克罗林庚.德国民事诉讼法律与实务[M].刘汉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82391. [4]蔡彦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77.html -
了解详情
成员的利益的总和,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共同利益便毫无意义[3]。 民事诉讼程序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当事人程序利益,如果程序利益之实现仅仅涉及到一方 ,国家就有义务对权利进行裁决[6]。在这里,法院作为国家代表的角色出现在诉讼程序中,这种角色对法院来说具有义务性,代表国家行使相关权力属于法院不可拒绝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48.html -
了解详情
了裁判突袭,这些都是评价程序公正与否的标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把实体公正放在首位,注重通过调解和判决实现实体公正。查明事实是实现 价值,而且具有独立于实体公正的一系列彰显其自身有用性的内在价值。体现当事人诉讼主体的地位,保证当事人通过充分参与程序、对裁判结果的形成施加实质性的影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27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