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积极意义。4、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认证公开制度认证公开制度同样包括两个方面,既对证据可采性判断的公开和对证明力判断的公开。该解释第七十九条 。[3]参见肖建国:《人民法院报》2001年10月17日。[4]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116页。[5]陈瑞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24.html -
了解详情
特征,但又不完全是正当当事人,这样就把民事诉讼中形式上的当事人与正当当事人相混淆了。由于当事人是民事诉讼中的主体,不能正确地判断是否为正当当事人必然对 提出来,如果对方有证据,而无正当理由拒绝提出时,应当如何加以处理,这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七、民事再审程序民事再审程序尽管只是民事诉讼中一个特殊的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3.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程序的管理者处理程序进行事项。因而,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明确和举证责任的平等分配规则的确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美国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为当事人双方收集证据提供了 程序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第6页。[11]吉野正三郎《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权保障》,三月章。青山善充编《民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1.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抗诉制度不足以发挥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作用,在修改后的民诉法中应当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改现行制度中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 原审中双方当事人提供并经质证的证据认定的事实,即使不是客观事实,检察院也不能凭新的证据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而提起抗诉;第二,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81.html -
了解详情
长期的发展、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享有独立的程序地位。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庭前准备的规定过于宽泛,其地位完全依附于庭审程序 根本上就是通过庭前准备,保证将来庭审中一方当事人能够就对方当事人的请求主张和证据进行充分的辩论,以防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关于举证时限制度,我国目前较为明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73.html -
了解详情
能力的有限性、诉讼证据的虚假性以及谋求真实和诉讼效率等价值之间的均衡等等[17],都使得诉讼结果难以或者不能达到“客观真实”。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和实体价值 源泉。因此,法院应从“以判决为中心”转向“以诉讼的过程本身为中心”。我国有学者鉴于诉讼程序本身在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经验和理念层次上都表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35.html -
了解详情
仅适用于刑事诉讼,虽然《民诉法》第102条规定,民事诉讼中的伪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由于《民诉法》于1991年4月9日施行,而新法《 不能;司法实践方面,法院承办人在民事诉讼中对发现的伪证重视不够,又因没有一定的规则,一些案件中难以认定责任人,打击力度不大,除对该证据不采信外,往往不予制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90.html -
了解详情
用户事实上并未直接进入到澳大利亚法院数据库,只是进到法院定期精选并复制到代理服务器的数据。比利时、美国等国家法院案件管理网络一般为局域网,不连接因特网,外部人员 信息技术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在多方面触动了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规定,比如开庭审理的直接原则、言词原则、公开原则;书面诉讼文书的规定;证据形式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7.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将不发生法律效力。另外,由于间接事实和补助事实在诉讼中的实际意义受制于要件事实,其作用相当于证据资料,所以证明对象只能是要件事实。需要指出,这里所说 诉讼制度的关系而言,宪法是国家设置民事诉讼制度的最终法律依据,规律民事诉讼中的审判权和诉权、诉讼权利的法律也都以宪法为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宪法存在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0.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真实,或者由于时间久远、记忆失实,未能准确地再现事实真相的错证行为区别开来。如证人由于不了解情况,或了解得不够准确,或记忆不清 诉讼中的伪证比较重视,对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重视得不够。这是一种执法不严的表现。笔者认为,不仅要对在诉讼中伪造证据的行为人进行制裁,而且要对受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