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监督程序是检验人民法院已结案件的办案质量的一种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贯彻了我国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原则。但是随着司法制度不断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127.html -
了解详情
经济市场化以后公众不断增强的权利诉求,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司法权力相对扩张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法学理论工作者以国际眼光解决国内法律难题的 的双重含义说 证明责任(举证责任)被称为是整个民事诉讼的脊椎,可见其已经超越民事证据制度而在民事诉讼制度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自从清末从日本引入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503.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自由裁量的排除的非法取证行为,尤其是非法收集物证、书证的行为,法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违反法律程序的严重性、对公正审判的影响程度等,然后经过利益 实体性裁判活动。 这种初步审查程序有些类似于民事诉讼中的立案程序。在这一程序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提出有关的证据或者线索,以说明侦查人员实施非法取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90.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权利体系 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96年修订至今已十余年,而此间国家根据法治建设需要已经通过了二个宪法修正案,使最具时代特征的刑事诉讼法显得相对滞后。这 第9页。 [13]参见[意]卡佩莱蒂著:《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 - 23页。 [14]徐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28.html -
了解详情
全国具有鉴定资格的专家编制成统一的鉴定人名册,法官一般情形下只能根据案件的需要从名册中选定鉴定人,如果超出名册选择鉴定人,法官必须说明理由。法国《刑事诉讼法 的中立性,从源头上保障科学证据的质量;第二,加强了法官对程序的控制,防止当事人之间的过度对抗将司法裁判转变成竞技场。在民事诉讼中,1999年4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24.html -
了解详情
基础这一概念的称谓和厘定方面,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其次,学者们在界定什么是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时,在特性的把握上也存在诸多争议。鉴于此,对证据 也有所区别。例如,在实强调当事人自治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基于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在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具体层面上与刑事证据制度有所差异,譬如对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的追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89.html -
了解详情
、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由此看来,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生效条件采取的是签收生效主义,只有个别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才适用签名生效主义{5}(p.139 前诉中获得程序保障,在当事人方面就产生了在前诉中应当尽力提出主张及证据的自我责任,如果当事人不能把握此种法律所赋予的程序保障之机会,就应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57.html -
了解详情
,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如何保障承受判决效力的第三人的程序权的问题。 一、既判力的相对性原则 民事诉讼目的在于依据国家强制力平息纠纷,因此 的收集、提出通常都由当事人承担,法院一般仅仅进行释明,事实主张和证据方法的提出与普通民事诉讼几乎没有差别。由于为保障承接既判力拘束的第三人而设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006.html -
了解详情
,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如何保障承受判决效力的第三人的程序权的问题。 一、既判力的相对性原则 民事诉讼目的在于依据国家强制力平息纠纷,因此 的收集、提出通常都由当事人承担,法院一般仅仅进行释明,事实主张和证据方法的提出与普通民事诉讼几乎没有差别。由于为保障承接既判力拘束的第三人而设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82.html -
了解详情
时,朱子善明确表示不申请鉴定,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款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 损害的情形,因而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因而原告朱子善需对自己的主张提出证据予以证明。由于水泥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以及该质量问题与预制板的裂缝之间是否存在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8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