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行为,这种犯罪的实施,可能用放火的方式来实现。放火罪与使用放火手段故意杀人罪的的相同之处是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是一致的,主体均为年满14周岁,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是都有直接和间接故意杀人的目的。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1)侵害的客体不同。故意杀人罪侵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199.html -
了解详情
; #p#副标题#e# ⒉撤销一审判决中对被告人宋某、许某的量刑部分;⒊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上诉人宋某、许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 ,努力实现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p#副标题#e# 间接故意是直接故意的对称,又称放任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157.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必然出现,而行为人还决意实施,那么,就不存在放任,即不存在间接故意,而是直接故意。根据犯罪行为、主观动机和犯罪结果三方面的因素相互统一、相互影响、 中首先认定被告人持足以致命的铁锤打击被害人头部,并且在致被害人当场昏迷后,故意关闭照明电源,从而使他人不能及时对被害人施救,根据犯罪构成主客观相一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525.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必然出现,而行为人还决意实施,那么,就不存在放任,即不存在间接故意,而是直接故意。根据犯罪行为、主观动机和犯罪结果三方面的因素相互统一、相互影响、 中首先认定被告人持足以致命的铁锤打击被害人头部,并且在致被害人当场昏迷后,故意关闭照明电源,从而使他人不能及时对被害人施救,根据犯罪构成主客观相一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189.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在我国刑事犯罪的主观上包括了故意、过失与意外事件,其中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过失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我国 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这些内容具有一般性认识足已。 间接故意意志因素上的“放任”是指,行为人在追求客观结果时的一种消极心理态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9680.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在我国刑事犯罪的主观上包括了故意、过失与意外事件,其中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过失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我国 误区 对于第一种观中认为的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王某主观上明知是假药,属于对故意的理解错误,如果依照第一种观点要求证明到明知是假药,那么被告人在主观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7711.html -
了解详情
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时却放任不管,则行为人就构成了基于先行行为的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由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p#副标题#e# 第一, 没有履行义务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在主观上一般是间接故意,少数情况下可以是直接故意等条件。司法实践中,由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而构成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50.html -
了解详情
有明确的杀人目的,对其行为会引起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抱着希望的态度;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直接故意杀人有未遂,间接故意杀人则不存在未遂。本案中,受害人只是受了重伤,没有死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219.html -
了解详情
的特性、被告人具体实施的行为和被告人自己亦被烧伤的结果,难以得出被告人出于故意的心态导致被害人死亡后果的结论。 第二,被告人季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 可能发生。对能够认识到的危害结果做一个最简单的量化,也就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比较容易混淆,两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4948.html -
了解详情
香蕉水造成燃烧,导致被害人因高温热作用致休克而死亡,对于被告人的行为应当认定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还是意外事件是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一审法院认为本案被告人 是可能发生。对能够认识到的危害结果做一个最简单的量化,也就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比较容易混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77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