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之主客观标准 要旨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之故意,客观上已经离开事故现场并指使他人到事故现场顶替,即应当认定已具备 上对造成重大事故属于过失;其三,其行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其四,其行为造成了重大事故,即在本案中致人重伤。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888.html -
了解详情
了传统的刑法理论等问题,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司法实践处理交通肇事案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否认过失存在共同犯罪,即我国刑法理论不承认有过失共 行为人的意思联络,但不一定是犯罪故意,过失也被视为共犯的意思。在客观上,只要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某种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就是共同行为,可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199.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一些具体的危害公共安全罪名,如放火罪、决水罪 经由造成前次事故的过失,变成再次造成事故的故意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才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因此纵观李启铭肇事的全过程,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253.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其主观上既不存在犯罪的故意,也不存在犯罪的过失,因而缺乏构成犯罪和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不能认定为犯罪和追究刑事责任。如果 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这种情形叫不纯正不作为犯。如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故意杀人罪即属此类。 为何不认为该案应适用交通肇事后逃逸死亡之规定,理由在于,交通肇事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282.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心态是犯罪构成要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没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心态,是无法成其为犯罪行为的。 (2)辩解理由的成立与否与是否如实供述是两个不同层 而逃跑的行为。王泽的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无疑,而逃逸情节的必要条件正是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正如前文所述,没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心态,不成其为犯罪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4382.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心态是犯罪构成要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没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心态,是无法成其为犯罪行为的。(2)辩解理由的成立与否与是否如实供述是两个不同层 而逃跑的行为。”王泽的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无疑,而逃逸情节的必要条件正是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正如前文所述,没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心态,不成其为犯罪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2785.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的意思联络,但不一定是犯罪故意,过失也被视为共犯的意思。在客观上,只要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某种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就是共同行为,就可以构成共同犯罪。虽然我国刑法典没有承认过失共同犯罪,但是,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制定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313.html -
了解详情
不行而丢弃在马路边上不管其死活,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持放任态度,其主观心理不再是一种过失,而是一种间接的故意。上述第二种意见以被告人主观上并不希望 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不再是交通肇事的结果加重犯的责任,而应承担因其先行行为造成他人死亡危险状态构成的不作为的刑事责任,即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分析本案的意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127.html -
了解详情
的责任认定能否替代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确定雇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依据?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确定本案事故是否属于交通肇事或交通事故。如果本案事故不 法院在处理本案时应予采信;如果本案事故是交通肇事或者交通事故,那么对公安机关责任认定的效力应在进一步与交警部门责任认定相比较后做出结论。对此形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702.html -
了解详情
加重情节予以处罚即可。 第二种意见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曾某酒后驾车,交通肇事后遗弃伤者李某,致使李某因流血过多而 导致伤者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却放任伤者的死亡,属于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 #p#副标题#e# 需要说明的是,曾某交通肇事与故意杀人看似两个有牵连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11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