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及车辆性能等因素所决定的。而出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有所预见,但是与间接故意在认识程度上相比,是比较模糊,具有不确定性,危害后果处于 撞李致死,产生了实际危害,就应认定被告人董某具有放任撞人致死这一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因此,被告人董某在主观上,符合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应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220.html -
了解详情
为什么搬走电视机呢?汪某不理睬,当着李妻的面把彩电拿走。分歧意见:对本案如何定性,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汪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 已将某一犯罪构成要件全部实施终了,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发生预期的法定危害结果。结合本案的具体案情,我们不难看出汪某的盗窃行为是实行终了的未遂.因为汪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126.html -
了解详情
)、手机一部。后温经医治无效死亡。分歧意见:对于宋某等三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宋某等三人的行为应定故意 该结果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结合起来。如果行为人实施暴力的目的是劫取公私财物,行为的结果是非法占有了公私财物,行为才构成抢劫罪;如果行为人是为了其他目的对被害人实施暴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708.html -
了解详情
学者认为,犯意的产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犯罪分子反社会意识的量的积累导致质变的结果,有其直接的内在必然性。然而,一个人尽管存在反社会意识的量,但还没有发生质变 行为。高某、张某的教唆行为使一个本没有犯罪意图的人实施犯罪,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4)高某、张某具体实施了贩卖毒品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578.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所得的赃物原本就是他人犯罪所得的赃物,所以朱某的敲诈行为必然同时伴生另一个法律结果:非法得到了他人犯罪所得的赃物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同理,朱某的转移 断。根据以上有关分析和结论,很容易比较出:在发生想象竞合关系的两个法律结果中重者为敲诈勒索罪。故朱某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二、再从朱某行为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449.html -
了解详情
对第五种方式立法采用了外延并不明确的补充性规定的方式,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和界定这一方式成为认定贷款诈骗罪的重要条件之一。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观点有其理论合理性,但将本罪客观行为理解为虚假性陈述性行为和骗取贷款的结果行为双重行为的观点,是不符合一般诈骗罪成立的基本理论的。行为人在非法占有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47.html -
了解详情
虺葡刃行形?,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该行为人负有排除危险或者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的积极义务,这就是由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作为义务。例如:成年人带孩子 条件之一是:行为人故意逃避抢救义务,即明知能够救助而不救助,主观上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本案中甲以为乙已经死亡,显然不符合这一条件,故其就将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186.html -
了解详情
#p#副标题#e# 接受国有公司的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挪用非国有公司的资金如何定性?一种意见认为,应定为挪用公款罪,理由是根据刑法第272条第 的挪用只限于由有关单位改变专用款物用途的行为,不包括挪作个人使用的行为。4.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对于挪用资金罪,法律未明确限定必须具备何种危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167.html -
了解详情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王某的行为并未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我国刑法罪责自负的基本原则要求: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 中,只要刘某不阻止患者到医院诊治,就不能认定刘某对患者死亡的结果起了决定作用,从而让被告人负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p#副标题#e# 其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146.html -
了解详情
某因失去抢救机会,流血过多而死亡。 [分歧] 该案在审理过程中,对曾某的行为如何定性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一罪。理由是 由过失转化为故意,故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曾某虽然不追求伤者死亡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11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