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这一观点不能成立。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第八条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选择性罪名,如何选择适用罪名应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分析。本案中李俊文实施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083.html -
了解详情
赃等情节,法院决定对陈清等人减轻处罚,同时考虑到,对四个从犯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对四名从犯适用缓刑。所以,一审法院作出了相应的判决, 才能有效预防和杜绝腐败行为的产生。各部门、各单位应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法制教育。同时,要利用本系统、本单位或不同行业发生的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件进行警示教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944.html -
了解详情
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庄某的犯罪事实、情节及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考虑其认罪态度较好,确有悔罪表现,法院决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092.html -
了解详情
被害人的财物,而且被害人的人身,行为的性质就随之发生转化,抢夺行为转化为抢劫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故应以抢劫罪定罪量刑。 分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侵害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即,实施抢夺的行为人仅仅对他人财产权受侵害这一结果是故意的。抢劫罪的故意内容则较为复杂。因为抢劫罪的犯罪客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354.html -
了解详情
部门刑事拘留了张某、罗某。[意见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罗某不构成犯罪。理由是张某、罗某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其违规行为未直接造成 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张某与罗某应明知其行为的高度危险性,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但他们仍在交警的追赶下,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最终造成交警发生交通事故。为此,笔者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620.html -
了解详情
公共卫生的犯罪,具体而言,是危害不特定患者或者多数患者生命、健康的犯罪,而不是单纯的违反医疗机构管理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只是针对特定的个人从事医疗、预防、保健等活动 的,即使具有间断性质,也不影响对业务性质的认定。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李华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卢世建的行为构成医疗事故罪,刘丽、蔡留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613.html -
了解详情
相信自己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二)本案被告人梁某不具备构成罪过的条件,即被告人无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决定被告人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要件具备四个方面要件:犯罪客件、犯罪客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490.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行为,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犯罪的情况。依此理论,笔者将对本案中被告人姜启祥的行为性质进行分析。首先,本案中被告人姜启祥对第一笔中黄青 从主观上分析,此时被告人姜启祥系明知其负有对先前错误授意行为予以纠正之义务,若不及时纠正会产生危害国家税收征管秩序之法律后果,却不予纠正错误授意,放任危害后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558.html -
了解详情
活动过程之中所实施的妨害作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因而,如果将妨害作证的行为限定在诉讼活动过程之中,将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危害严重的妨害 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从立法精神来分析,立法上并未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实施的妨害证人作证的行为排除在刑法规制的范围之外。而实际上,由于证人证言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394.html -
了解详情
虽能坦白认罪,但其作案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极大,在国际、国内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依法应予从严惩处。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施抢劫罪的实行行为的犯罪形态。处于这一形态的行为人,是抢劫罪的预备犯。具体分析,成立抢劫罪的预备犯即抢劫罪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28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