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孽要小得多。[5]有人评价美国司法制度的特征之一是:宁可漏网一千,不可冤枉一人。对错案的理解不同,直接导致内部考核机制的差异,从而决定法官进行司法判断的 应该是这样的:即便辛普森事实上杀了人,但是由于证据存疑,认定有罪则可能冤枉他,那么,宁可放纵。这符合疑罪从无原则的精神,也是程序公正的内在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19.html -
了解详情
妥协,司法机关将陷入要么勉强做出有罪判决,要么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两难境地。选择前者,可能冤枉无辜,侵犯人权,即使日后正义得到伸张,被害人的亲属以及被冤枉的无辜者的亲属也早已经遭受了精神上、经济上的痛苦折磨,甚至家破人亡。此时到来的正义,对他们来说已经毫无意义。所谓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5.html -
了解详情
,令史、御史中丞、侍御史、兰台令史,亲行京师诸狱及冶署,理察囚徒冤枉。录囚在南朝梁、陈时期已成为一种定制。陈朝录囚比梁朝慎重,其规模 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毋容置疑,冤枉无辜,既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战,也是一种最大的非正义。几乎每一起冤假错案的出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0967.html -
了解详情
裁判结果的负面影响,或者将裁判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之上,以免冤枉无辜,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刑事二审发回 终结审判程序的一个重要原因。[3]在这里,刑事上诉程序不仅没有为那些有可能被冤枉的被告人提供充分的救济,而且实际上起到了补充惩罚犯罪的作用。甚至在刑事上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356.html -
了解详情
及时准确地惩罚犯罪分子,使无罪的人不受刑罚惩罚。准确地惩罚犯罪分子与防止冤枉无辜是密切联系、互不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 工作偏离正轨。如果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活动中确有错误,无论是属于放纵犯罪,还是冤枉无辜,人民检察院都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启动监督程序,督促人民法院纠正错误。二是特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147.html -
了解详情
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确立合理的免责事由规则,对于兼顾原、被告双方权益,避免冤枉无辜的行为人,同时充分保护无辜受害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0条规定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受害人的保护与非致害人被冤枉的矛盾;填补损害与预防过当的矛盾;有限认知能力与事实真相的矛盾。如何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018.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宗旨只有一条,就是保证求得案件的客观真实,防止发生冤枉无辜的现象。[9]也就是说,最早适用一系列证据规则的英国,本来是为了保证求得案件 ,一些错误在所难免,这部分是出于我们设定了一个很高的判决标准,并力求不冤枉无辜;而部分也是由于不可避免的人类失误性和在取证过程中靠不住的偶然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0.html -
了解详情
各级官员,都可能因而受到连带。尤其是负有亲提审讯之责的知府,如果未能辨明冤枉,即便毫无贪赃或徇私,也同样可能被革职处分,甚至处以刑罚。因此,在严格连带的 发生一样,错判的发现也是困难的;要确保所有错判案件都能伸张冤抑、辨明冤枉,同样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也因此,这种过于严格的连带责任,又往往导致官官相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415.html -
了解详情
和追诉机关的意愿。若二者意愿一致,如都不愿意追诉犯罪,那么好处在于不至于冤枉好人,但坏处在于有可能放纵犯罪,尤其是在被害人意愿本就是犯罪构成认定依据的 犯罪,那么好处在于放纵犯罪的可能性会减少(但绝不会杜绝),坏处在于有可能冤枉好人,此类情况同样容易出现在被害人意愿本就是犯罪构成认定依据的犯罪中。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18.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证明有罪,就应无罪推定。我们还应改变一种传统观念,即由过去所信奉的决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改变为宁可放过一个坏人(罪犯),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无罪的人),因为证据制度决定了我们只能如此。一个人有罪无罪,要靠证据来证明,而不是靠刑讯逼供出来的口供来证明。这可能要承受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