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2002年10月24日《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 诈骗罪就是一种排他关系,即使承认机器可以被骗,其结局也只是导致诈骗罪与盗窃罪产生交叉,而不能直接否认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上取款的行为符合盗窃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886.html -
了解详情
考虑行为无价值。例如,按照行为无价值论的观点,日本刑法区分盗窃罪、侵夺不动产罪、诈骗罪、使用电子计算机诈骗罪、恐吓罪,就是因为这些犯罪的行为无价值程度不同,因而 不同。[20] 可是,日本刑法对这些犯罪规定的法定刑完全相同。同样,在中国,诈骗罪与抢夺罪的行为样态不同,但法定刑并无区别。这充分说明,所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166.html -
了解详情
考虑行为无价值。例如,按照行为无价值论的观点,日本刑法区分盗窃罪、侵夺不动产罪、诈骗罪、使用电子计算机诈骗罪、恐吓罪,就是因为这些犯罪的行为无价值程度不同,因而 不同。[20] 可是,日本刑法对这些犯罪规定的法定刑完全相同。同样,在中国,诈骗罪与抢夺罪的行为样态不同,但法定刑并无区别。这充分说明,所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46.html -
了解详情
考虑行为无价值。例如,按照行为无价值论的观点,日本刑法区分盗窃罪、侵夺不动产罪、诈骗罪、使用电子计算机诈骗罪、恐吓罪,就是因为这些犯罪的行为无价值程度不同, 不同。 [20] 可是,日本刑法对这些犯罪规定的法定刑完全相同。同样,在中国,诈骗罪与抢夺罪的行为样态不同,但法定刑并无区别。这充分说明,所谓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286.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分则之所以仅就集资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因为前者容易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混淆,后者容易与贷款纠纷相混淆,而各自的区分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 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规定。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以下主要以盗窃罪为例进行说明。 犯罪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231.html -
了解详情
诈骗罪 表见代理 善意取得 盗窃罪 规范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1期发表了吴家明的文章《合同诈骗罪与表见代理之共存及其释论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中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9571.html -
了解详情
未明确规定所需的特殊目的,但理论与实践上都强调特殊目的的存在。如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金融诈骗罪,理论与实践上都认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其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426页。 [34]下文将详述。 [35]参见张明楷:《如何使解释结论符合法条目的》,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1月23日。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810.html -
了解详情
未明确规定所需的特殊目的,但理论与实践上都强调特殊目的的存在。如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金融诈骗罪,理论与实践上都认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其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426页。 [34]下文将详述。 [35]参见张明楷:《如何使解释结论符合法条目的》,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1月23日。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800.html -
了解详情
犯或者直接目的犯或者将结果作为目的的犯罪,前者一般是德国学者的叫法,后两者则是日本学者的概括。盗窃罪被认为是这种目的犯的典型例子,只要盗窃行为完成 庭:《主观超过因素新论》, 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⑧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1页。 ⑨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17.html -
了解详情
公众存款罪或者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而不构成集资诈骗罪。在此情形下,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成为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者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的 犯,那么深入下去,所有职务侵占行为、贪污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职务侵占罪或者贪污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等罪的想象竞合犯,而根据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15.html -
了解详情